第二百四十三章 困境隻是一個開始(1 / 2)

盡管來的時候,楊震就已經做了準備。畢竟去年日軍掃蕩的損失,此時就在他的腦海之中。他也很清楚,原本就地瘠民貧的晉西北,恐怕無法全部負擔此次作戰的所需糧食。能夠負擔一半,他就已經很知足了。

隻是他卻依舊沒有想到,自己即便要的數量不多卻依舊籌措困難。他知道殺民養兵,是絕對萬萬不能做的。就算部隊斷糧,也不能將老百姓的糧食全部搜刮一空,來一個殺民養兵。軍隊是魚,老百姓是水。沒有了水,即便是一時魚能活下來,但也維持不了太長遠。

但糧食問題,現在已經成為晉北作戰部隊最大的困境。晉北地區本身就一向不是糧食主產區,平日裏尚需從外地大量的調運糧食才能滿足需要。尤其是偏關、左雲、右玉,向來都不是山西的糧食產地。眼下集中了這麼多的部隊,更是難以籌措到足夠的糧食。

盡管從大同煤礦解救出來的礦工,已經全部撤回根據地。但僅僅供應作戰部隊,就已經無力支持。穆長秋自轉入大同作戰以來,本地能籌措的糧食全部加起來還不到一千石。而就這,抗聯還與左雲的地方武裝發生了一定的矛盾。

集寧繳獲的糧食數量的確不少,但是不可能長時間維持無限度的消耗。在王明貴所部,以及挺進軍抽調出的兵力趕到晉北之後,糧食問題更是上升到了直接關係到此次大同作戰成敗的關鍵問題。

雖說王明貴所部攜帶了不少的糧食,在短時間之內尚可滿足自身的部分需要。而挺進軍方向抽調出來的部隊,在相對富裕一些的陽高和天鎮也繳獲了不少的糧食,並在陽高籌集了部分的糧食,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楊震也沒有指望被日軍連續掃蕩的晉西北,能長期提供大量的糧食。但楊震還是希望短期之內,能夠籌集到一批糧食,以緩解一下抗聯運輸上的壓力。畢竟隨著日軍援軍的陸續抵達,所有的後勤運輸要優先保障彈藥。

抗聯的製式武器,除了部分山野炮彈之外,無論是輕武器還是重武器,繳獲的戰利品根本就用不了。整個世界也隻有抗聯才使用七點六二三九的步槍彈藥,也隻有抗聯才使用八二無後坐力炮、雙二三毫米高炮。

一零七火箭炮和一二二火箭炮,除了一零七毫米火箭炮蘇聯也在使用之外,一二二火箭彈也隻有抗聯獨一份。這些獨特口徑的武器,威力的確驚人,超過了現在大多數國家所使用的輕武器和類似武器。

但是這些彈藥,全世界也隻有抗聯獨一份使用。根本就沒有地方去繳獲,繳獲的彈藥也無法通用。尤其是這些武器普遍射速快,火力密集度大,這彈藥的消耗數量,也遠遠的超過手動步槍。

這些隻有抗聯裝備的彈藥,包括其他的抗聯部隊所有的需要彈藥消耗,都隻能從大後方千裏迢迢運輸過來。尤其是在缺乏鐵路線,近半的運輸隻能依靠公路的情況之下,這就必不可免的影響到了糧食的運輸。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不單單是運輸上的沉重壓力,路況也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隨著天氣開始轉暖,去年冬季的凍土大麵積開化。本就路況不良的簡易公路,已經陷入了一片泥濘之中。

輪式車輛的行駛,受到了很大的限製。不僅耗費了更多的時間和油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運輸能力和效率。泥濘的公路,讓即便是性能優良,發動機馬力大的美製卡車,也經常的陷進去。

楊震的想法是,晉西北地區至少能為大同戰場提供所需糧食半數,就已經足以讓運輸線已經不堪重負的抗聯補給線減輕一些壓力。但晉西北地區即便費盡苦心,加上楊繼財從太原搶運出來的日軍存糧,也隻能拿出一萬多石糧食,這與自己期待的數量實在太遠了。

至於老總說的旱災,他記得隻發生在河南地區,怎麼晉東南和冀南、冀魯豫地區,也同樣陷入災荒了?但以老總的為人,既然從他口中說出來,楊震相信這種情況肯定是已經發生的。絕對不是為了某些原因,而誇大其詞。

其實楊震並不知道一九四二年發生的這次旱災與蝗災,並非單單集中在河南一省,而是席卷了整個華北地區。河南隻不過是幾個受災最重,餓死人數最多的重災區之一罷了。當然了僅憑幾十個縣,卻負擔了幾十萬大軍供應的河南,也是出現災民最多的一個省。

而在華北各個敵後根據地,冀南、冀魯豫地區的災情,都並不比河南輕到那裏去、晉東南的太嶽和太行兩大區,也一樣受災相當的嚴重,隻不過在苦心調配之下,形勢沒有惡化到河南的那個地步。

其中冀南與冀魯豫地區,災情尤為嚴重,並不比河南輕到哪兒去。而且從四一年底就已經顯露出來的災情,持續的時間還要遠遠的超過到四三年夏糧下來,便已經徹底緩解災情的河南。到了四二年,形勢隻不過是更加惡化而已。

冀南軍區部隊調往太行區參戰,固然是解決眼下在應對一場空前大戰的情況之下,太行軍區原有兵力不足的部分原因。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去年的災情,以及日軍殘酷的掃蕩之下,相當一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斷糧的冀南區,已經無力供應這麼多的部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