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通道內彎彎曲曲的地形,手榴彈加上自動火力開路,基本上遭遇不到什麼太大的阻力。即便遇到敵軍架設機槍抵抗,基本上距離都不算遠。一顆致命菠蘿,就完全可以解決日軍的一個機槍陣地。
好像從來沒有想象過敵軍會打到工事內部的日軍,整個工事之中隻有正麵有通向縱深的通道。在中路被奪取之後,兩翼工事內的日軍,幾乎相當於成了甕中之鱉。外麵的援軍進不來,裏麵的人衝不出去。
盡管兩翼的日軍傾盡全力,也根本就擋不住抗聯的這種以三人作戰小組,交替掩護的同時,以手中速射武器掩護全力開路的戰術。盡管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但在可以開槍之後,向兩翼推進的速度遠比原來要快的多。
在與正麵利用接到通報的部隊,尋找到缺口突進來采取前後夾擊的打擊之下。在槍響不到十分鍾,兩翼山頭便被幹淨利索的拿下。雖然還有殘敵利用角落或是地形在負隅頑抗,但基本上已經無法影響到全局。這些殘敵,隻需留下部分兵力清剿便可。
而在正麵從縱深增援過來的日軍,在屢攻不下的情況之下,推出來的一門三七速射炮,試圖解決掉這兩挺以交叉火力,封鎖了整個通道的機槍。一炮還沒有來得及開,就被偵察兵使用火箭筒,搶先一步直接連人帶炮給炸的粉碎。
山體內部打成一片,日軍的這個規模並不小的工事群,被滲透進來的一個連攪合的七零八落。而山下已經接到報告的蘇英奇,則利用這個機會,使用捆紮在一起的爆破筒和炸藥,在日軍那個真假雷場之中直接打開三條通道,指揮兩個連的兵力立即上山。
一個連的兵力,沿著突破口快速的向兩翼方向展開。另外一個連加強一個排,則立即搶占山腳下的日軍縱深陣地,並盡可能的向南發展,拓展準備防禦空間,為日軍肯定會展開的反擊做好準備。
而最後一個步兵連,抽調出兩個排,向滿德堂一線展開,準備阻擊那個方向的日偽軍增援兵力之外。這兩個排在必要的時候,還準備作為全軍的總預備隊使用,準備在必要的時候,用到最關鍵的位置。
對於蘇英奇來說,既然這邊槍聲已經響成了一片,他原計劃采取的隱蔽突擊滲透的戰術,已經無法在進行下去。如果這個時候在拖延下去,就真的耽誤事情了。等到日軍援軍抵達搶占山上表麵陣地,那麼之前的努力將會全部付之東流。
至於工事群內部的戰況,蘇英奇根本就沒有過問。那裏現在已經插不進去腳了,在投入兵力已經無任何的意義。再下去部隊,隻能是徒增加傷亡數字。在還要防備身後滿德堂據點的日偽軍的情況之下,他沒有那麼多的部隊可以這麼浪費。
至於下一步的作戰,在登上這座丘陵頂端,看到縱深日軍的防線態勢之後,蘇英奇則就已經不準備按照原有的計劃執行了。這裏正處於兩部日軍的結合部,也是十幾裏之內日軍防線的製高點。
站在這裏,日軍由北向南的整個縱深,以及密密麻麻的工事群、火力點幾乎一覽無餘。甚至舉起望遠鏡,在白天的時候,都能看到康保城。自己隻有一個加強營的兵力,向縱深發起攻擊,可以說肯定會遭遇到日軍重兵攔截。
有了這個製高點,這個方向對於日軍來說,遠比對麵發起佯攻的方向重要的多。與其打到尖刀卷刃,這麼一點有生力量耗盡,還不如利用日軍絕對不會放棄這裏的態勢,將日軍重兵吸引過來,為其他方向突擊,創造一個最佳的條件。
對於有著在關內打遊擊的時候,長時間都是獨立活動,使得在作戰之中獨立意識很強的那段經曆的蘇英奇來說,從來就不是那種死板的執行作戰計劃的人。他指揮作戰,往往會根據形勢的變化而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做出最有利的調整。
也正因為這一點,他當年才能在阿魯科爾沁旗一戰,將深入日軍縱深的二團以及配屬部隊給基本上帶了出來。同樣是因為這個作戰風格,戰前他才要求楊繼財,不要給他定那麼多的條條框框。
而在眼下原有的作戰計劃,已經從有利轉變為不利的情況之下。他迅速的調整部署,準備以這裏的地勢以及日軍原有的工事,將整個康保一線的日軍防禦重點,由東南方向吸引到東北方向來。
在這裏,日軍的火力點可不單單都是向前的。在這道丘陵地帶的背後,日軍還修建了大量向後的火力點。這樣,一旦突擊部隊隻要沒有徹底的消滅這裏的日軍兵力,即便突破阻擊,在向縱深發展的時候,也會遭遇到前後火力夾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