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日軍的反應(1 / 2)

除非像今天這樣,進攻發起的部隊先滲透到日軍山體內工事群,由裏麵向外打。否則進攻部隊,稍有不慎就會麵臨全軍覆滅的危險。被打開的突破口,也會因為後援被切斷,隨即在一次的被封閉起來。

不過現在對於蘇英奇所部的優勢很大,山體內盡管殘餘的日軍還在抵抗,但是大部的日軍工事群已經被拿下來。日軍部署在這裏的機槍,大部分被完整的繳獲。僅僅彈藥,就繳獲了幾十萬發,足夠使用一陣子了。還有兩門速射炮,一門二十五磅野炮,百餘發炮彈。

日軍修建的這些射擊方向是向內的火力點,以及部署的大部分火力,在眼下卻成為了蘇英奇阻擊日軍反擊的現成工事。但有了現成的工事可以依托,隻是蘇英奇改變計劃的原因之一。

在抵達丘陵頂部查看到日軍縱深地形之後,讓蘇英奇改變決心的原因並不單單局限於此。這道丘陵海拔不高,山勢更談不上什麼險峻,但是卻是這方圓十幾公裏以內的製高點。丟掉了這裏,日軍為了保證縱深的安全,不玩命的奪回才怪了。

而自己主動放棄這樣有利的陣地,在總兵力不占優勢,而日軍勢必要集中兵力奪回的情況之下。去和日軍打一場混戰,那存粹是自己吃飽了撐的。一旦被占優勢的日軍將部隊建製衝亂,那麼倒黴的可就是自己了。

在作戰之中將部隊部署隨機而動,順勢而變,在作戰之中根據形勢的變化,做到分散與結合收放自如,尋找敵軍最致命的一點下手。在該調整作戰方案的時候,絕對不含糊,不猶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才是他的指揮風格所在。

而這也是關內的十八集團軍部隊,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爭幾年之內養成最經典的地方。來時如水銀瀉地,收時順勢而為。不過這種指揮風格,對部隊組織嚴密性的要求很高。因為如果一旦部隊分散開來,在需要的時候無法收攏,就會耽誤整個戰局的發展。

開玩笑,打著打著部隊放了羊,需要收縮的時候散的到處都是,那戰鬥還怎麼打?所以這種作戰對於指揮員對戰機把握的敏銳性,以及判斷力上的要求更高。因為獨立活動、作戰,一旦在調整戰術與分析戰況方麵稍微把握不好,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楊繼財此次孤軍深入,也正是看中他這一點,才點名要他的部隊過來。對於楊繼財來說,十七師的三個主力團,那個戰鬥力都可以。但是關鍵在這個帶隊指揮的人身上,而不是部隊的戰鬥力。知道此次作戰自己弱點所在的楊繼財,要的就是那種不死板,機動靈活的指揮員。

蘇英奇的計算還是相當準確的,就在他的部隊剛剛在這座擁有三個山包的丘陵上站住腳。縱深的日軍已經在身後的炮火掩護之下,迅速的發起反擊。甚至在他的部隊,剛一登上山,日軍縱深的反擊炮火已經打了過來。

麵對著日軍出奇快的反應速度,蘇英奇也沒有含糊,立即抽調了兩個排沿著已經找到的對外通道,快速的進入山體內部。原來已經滲透進去的偵察連,則立即就地開火阻擊日軍的反擊。

至於這道擁有三個山包的丘陵內,日軍工事被存放的大量機槍和子彈,除了調出一部分之外,其餘的則就地調轉槍口,利用日軍這些機槍火力點,本身就部署成交叉射界的態勢,配合已經衝下山腳的部隊阻擊日軍。

而就在縱深日軍反擊炮火,落在蘇英奇所在陣地的同一時間。滿德堂一線的日軍,也全軍出動快速的向這裏增援過來。兩公裏的距離,對於日偽軍來說用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趕到。很明顯當麵的日軍是要采取前後夾擊的戰術,直接將蘇英奇所部圍殲在這裏。

早就料到這一手的蘇英奇,雖說將加強的三挺十四毫米高射機槍全部部署到了正麵,迎接日軍的全線反擊。但是卻將偵察連在三個工事內部,繳獲的十餘挺重機槍中的英製維克斯重機槍全部抬出來,提前全部擺在了公路的兩側反斜麵陣地上。

雖然沒有使用過這種英國重機槍,但使用過與其係出同門的馬克沁機槍的蘇英奇。知道這種使用彈鏈供彈的機槍,無論是火力持續能力,還是射速都要比日軍的九二重機槍好的多。在固定陣地上,兩個人就可以使用。

蘇英奇將這種機槍部署在公路兩側的台地上,就是要利用這種機槍的火力高火力持續力,以及極高的射速,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將滿德堂一線增援的日軍擊退。當然,蘇英奇也很清楚,以日軍的技戰術水平,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之下也很難將其全殲。

他要的也並不是全殲,因為他沒有那麼多的兵力,用來對付這股主力不過是一個中隊的日軍。而是將這股日軍盡可能的殺傷,把這股日軍的意誌力打垮,使其無法給自己帶來威脅便可。

在部署的時候,蘇英奇在關內打遊擊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在這個時候起了很大的作用。深知滿德堂的日軍這種長期分散駐防部隊,與長期作為野戰師團在戰鬥力,尤其是戰鬥意誌和戰場上韌勁差距的他,壓根就沒有想著和這股日軍碰一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