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夏天,我估計按照咱們國內惡劣的,基本上都是土路的道路環境。這種坦克冬天出的毛病,在夏天也一樣會出現。不過差別在冬天的雪塊,到了夏天恐怕就是大量的淤泥了。我們大多數的土質公路一到雨季,就會成為一個爛泥塘。就這種坦克的結構,沒有麻煩那就怪了。”
“英國人同時搞出這兩種坦克,也不嫌麻煩。他們完全可以使用十字軍坦克的發動機,提升瑪蒂爾達步兵坦克的性能。或是用馬爾蒂達坦克厚重的裝甲,改進十字軍坦克的防護性。將二者取長補短,合二為一嗎。”
陳翰章的抱怨,讓楊震笑了笑道:“坦克是一戰時期,才出現的新型武器裝備。在一戰結束之後,打的民窮財盡的西方大國,又在拚命的壓縮軍費恢複元氣,中間幾乎停頓發展了十多年。”
“導致直到歐洲戰場戰事全麵爆發,世界各國對坦克這種還比較新鮮的武器裝備怎麼運用,依舊都處在摸索期。而且依據一戰經驗,坦克這種武器裝備,不是用來對付同類的,而是對付步兵陣地的。怎麼樣能快速突破敵軍設防陣地,才是各國對坦克戰術研究的最終目標。”
“各國都在根據自己在一戰之中使用坦克的經驗,不斷的在摸索坦克研發和製造技術。火力、防護力、機動性,這坦克的三大要素,究竟該怎麼去平衡,並無一個明確的借鑒。而且之前的技術發展,也使得這三大要素很難取得平衡。”
“要麼在當時反坦克火力之下,保證防護力搞出這種裝甲厚,但是行動緩慢的步兵坦克和重型坦克。要麼保證機動性,搞出巡洋坦克和輕型坦克。至於火力,大家一樣都是和反坦克炮看齊的。不是沒有能力研製更大口徑的坦克炮,而是大家覺得都沒有必要。”
“也不是沒有兩者兼容的坦克,但是這種坦克因為受製於目前冶金技術和發動機製造技術,基本上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可靠性相當的差。蘇聯人有種重型坦克,到是弄的裝甲也厚,理論上的形勢速度也可以。但是可靠性,隻能是別說了。所以大部分的國家,在兩者無法兼顧的情況之下,分別搞出輕型和重型坦克來,分別應對兩種不同的戰術。”
“相對於其他國家輕重坦克並舉的情況來說,英國人則幹脆搞出了兩種坦克。一種坦克裝甲薄,但是機動性能好,可以利用速度迂回包抄敵軍陣地的側翼。一種是掩護速度與步兵推進速度相等,專門用來掩護步兵從正麵突破。”
“這與蘇聯人研製T二八多炮塔中型坦克和T二六輕型坦克的同時,還研製了快速的BT型號坦克可以說異曲同工。大家將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突破敵軍即設陣地上,而沒有考慮到對敵人坦克作戰。大家的主要精力,都是放在了與守軍陣地的反坦克炮作戰。”
“所以大家都將坦克作為傳統兵種附屬裝備使用,要麼配備給步兵實施正麵強攻,編入步兵序列。要麼配置給騎兵,與騎兵的機動性配合實施側翼包抄。英國人的這種做法,也是跟著當時的世界潮流走。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名字,兩種叫法而已。”
“其實最早將坦克獨立編成作戰集群,步兵配屬給坦克還是蘇聯人。隻不過他們因為政治的原因,走了很大的一段彎路,才讓德國人走到了前麵而已。直到此次歐洲會戰,德軍運用坦克集中單獨實施快速突破,才讓全世界的軍隊夢醒。”
“隻不過固有的研製體係,在短時間之內很難得到改變而已。其實德國人的坦克集群,也不是為了對付敵國的坦克準備的。他們隻是將原來配屬給步兵的坦克,集中到一起使用,增強的突破能力而已。德國人的戰術是先進的,但是他們的裝備研發理念,也不過與其他國家相同,並未比蘇聯人強到那裏去。”
“這次世界大戰對於戰術的更新和變化,快的讓人措手不及。與一戰大家守著陣地大打戰壕戰的傳統模式相比,大範圍的空地一體化穿插成了主要作戰模式。大家統統都挨了對方一頓胖揍之後,才發現最好的反坦克武器還是坦克。”
“在未來,不管是輕型坦克和重型坦克,還是巡洋坦克或是步兵坦克,這些過於劍走極端的坦克,都將會注定被淘汰的。像T三四坦克這種火力、機動、防護性相對來說平衡一些的中型坦克,才會成為主要的坦克發展潮流。”
“最早的蘇聯人,眼下在蘇德戰場上吃了大虧的德國人和英國人,包括在不遠的將來參戰的美國人,都會以中型坦克為主要裝甲力量。這種將會是未來坦克主要發展潮流,將在戰場上承擔主要作戰任務以及作為主要坦克裝備的坦克,我們完全可以稱之為主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