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並不受歡迎的T三四(1 / 2)

在經過慎重考慮之後,楊震甚至沒有批準這款坦克所使用坦克炮的量產。甚至還將發動機仿製的重點,轉向了BT七坦克所使用的四百五十馬力的發動機。T二六坦克即便已經可以製造,但最終除了少部分的發動機,用來替換使用壽命短的原廠貨之外,還是一輛都沒有製造和生產,甚至連試生產都沒有進行。

發動機是例外,是因為蘇製的原廠貨使用壽命實在太短了。在抗聯高強度的訓練之下,報廢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蘇軍的標準。如果不事先生產出一部分,很多的坦克根本就無法上戰場就要趴窩了。

結果現在想要臨時抱佛腳,無論如何也一口氣拿不出來足夠數量的。這也是楊震對熊大縝偷梁換柱行為,最終默認的主要原因。畢竟這其中,自己要占據了主要的責任。楊震又不是那種遇責任向下推卸的人。

其實即便到第二階段會戰結束,原本計劃為德製三號坦克換裝的蘇式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計劃。在裝甲兵的堅持之下,也沒有能夠得到完全的執行。對於總部這個換裝計劃,裝甲兵那邊並不歡迎。

德製五十毫米坦克炮,性能優良,穿甲威力和精度要遠比蘇式四十五毫米炮要大的多。特別是在四二年開始,蘇聯人轉讓過來的三號坦克,絕大部分都是換裝了六十倍身管的長身管型,甚至不比蘇製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差到哪裏去。

配合德國坦克精良的觀瞄係統,其殺傷力甚至還要在蘇製T三四坦克之上。尤其是五百米之外的遠距離殺傷,幾乎可以說是抗聯幾種坦克之中最好的。別說蘇製坦克,就是英製坦克也遠遠的不如。

在此次會戰之中,幾款德軍坦克的優異表現,特別是三號坦克精良的觀瞄係統和五十毫米遠射程的精度和威力,相當的受到坦克兵的歡迎。而且在五十毫米口徑各種炮彈,已經可以自產的情況之下,在換裝四十五毫米蘇製坦克炮那麼就真的有些浪費了。

相比之下蘇製的T三四坦克因為人機功能太差,更換配件過程異常複雜,觀瞄係統的過於落後。特別是變速箱設計落後,使得換擋對於中國人的體型來說過於吃力,反倒還不如德製三號坦克受抗聯裝甲兵的歡迎。

在裝甲兵強烈要求之下,最後隻是將四號短身管型號上的那種性能差到家的七十五毫米短管炮,換為蘇製T三四坦克使用的七十六毫米火炮。蘇軍轉交的三號坦克之中,除了極少數裝備三十七毫米火炮的初期型號之外,其餘的最終還是保留了原有的五十號毫米坦克炮。

而隨著美英坦克援助,蘇聯方麵轉交的德軍坦克陸續到位,以及抗聯自己仿製的T三四坦克投產。車體與發動機馬力過小,幾乎沒有改裝餘地,裝甲過薄等一係列缺點,抗聯裝備了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T二六坦克。反倒是到了四二年中,便基本全部退出一線作戰部隊。

隻有部分經過改造的BT七型坦克,因為比較適合在山地以及水網地帶使用,在經過改裝,增強了裝甲防護力之後保留了下來。抗聯裝備的兩種使用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兩種坦克,在最終的結局上,倒是與他們在蘇聯的同類相同。

而另外的一種蘇式坦克,結果卻是與他們在蘇聯的同類正好相反。蘇製T三四坦克在進入抗聯之後,除了裝甲厚度和大口徑、寬履帶對複雜地麵的通過性之外,其餘的性能在抗聯裝甲兵部隊幾乎是惡評如潮。

落後的觀瞄係統,反應緩慢的射擊效率,極其惡劣的人機功效。尤其是隻使用兩支操縱杆的駕駛方式,以及惡劣的變速箱設計,使得操縱性極差。甚至有時候駕駛員需要用扳手來敲打換擋器,才能實現換擋,都成為裝甲兵不太歡迎這種坦克的原因。

坦克開動時候巨大的噪音,在長途奔襲的情況之下,簡直讓乘員痛不欲生。一開動就濃煙滾滾的發動機,使得這種坦克根本就無法執行突襲任務。在抗聯坦克兵眼中,駕駛這款坦克簡直就是遭罪。

原本沒有德國坦克的時候,裝甲兵對於得到這種裝甲厚實,火炮口徑超過幾乎抗聯原來所有坦克的新型裝備還雀躍不已。但是在作戰之中,吃夠了這種人機功效差到家苦頭的部隊。再看看配備了的德製坦克的兄弟部隊,卻是羨慕不已。

相對於不受歡迎的T三四坦克來說,德國人的三號和四號坦克卻是最受歡迎的。尤其是四號坦克,除了變速箱發出的噪音、夏天時候散發的熱量,以及七十五毫米短管火炮太小的威力這幾個缺點之外,在所有戰士的眼中簡直就是完美的。

這到不能說是裝甲兵在剛剛吃飽肚子的情況之下,就馬上開始挑食。也不是吃完飯,扔掉碗就罵娘。隻是在有了對比和挑選的情況之下,部隊對一種所謂新式裝備的評價與反應而已。

蘇製坦克惡劣的人機功效,導致了不受歡迎。再加上抗聯關於裝備調整方麵的決策,使得這種坦克在抗聯的生產數量,與在本國生產數量高達幾萬輛的產量相比,總產量可憐的隻有一千多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