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中還包括使用T三四坦克底盤的,諸如自行火炮、架橋坦克等,占據了將近一半產量的變形車。就算抗聯工業基礎薄弱,但是在得到大批的美製裝甲鋼,以及蘇聯專家的協助之下,這麼一點的坦克產量也夠少的了。
這種坦克數量過少的產量,與其說是抗聯製造用來上戰場廝殺的裝備。還不如說是通過少量的生產和製造,讓抗聯學習怎麼製造和設計坦克的一個鍛煉階段。其實楊震也就是這個意思。
因為楊震很清楚,美國人和英國人是不會把坦克製造原理和生產技術交給抗聯的。而中國人,必須要能夠獲得自己的坦克設計與製造能力。在能獲得來源有限的情況之下,怎麼樣學習製造坦克,蘇聯人是唯一的一個選擇。
不僅產量少,而且抗聯生產的T三四型坦克與原型相比,在蘇聯轉交過來的德國戰俘中工程師的協助之下,進行了大量的改進。變速箱和操縱係統改為美式,觀瞄係統采取了德式。甚至坦克中的蓄電瓶位置和充電方式都改為美式,以便減輕維修負擔。
就連炮塔結構,也按照四號J型坦克做了一定的調整。改變了原有隻能裝進兩個乘員的小炮塔,導致乘員過於擁擠,還要兼任裝填手的車長沉重的負擔。整個坦克內外,已經是完全的脫胎換骨了。
沒辦法這種坦克的操縱係統,對於身體素質遠不如蘇聯人的中國人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災難。很多時候,換個檔都需要駕駛員手腳全部都用上,用足力氣才能換一個檔位。甚至時不時的還要用錘子去硬砸換擋器,才能保證那玩意順利工作。
駕駛的時候隻要稍微一疏忽,搞不好這種坦克就直接來一個大翻身。連續行駛超過一百公裏,疲憊不堪的駕駛員,就隻能被人從坦克裏麵拽出來。這種情況別說作戰了,一炮沒開人就累癱了。
相對於蘇聯戰時的巨大消耗,有著各方麵轉交過來的德製坦克和美英援助坦克足以應對戰局,以及日軍與德軍在裝備上的巨大差距。特別是在從四二年起接收的四號長身管坦克,已經可以秒殺日軍幾乎所有新式坦克的情況之下。抗聯的坦克生產,倒是不必像蘇聯人那樣不惜工本,開足馬力全力製造。
可以針對T三四坦克各種的缺點,慢慢的進行調整和改進。這也是根據中蘇兩國戰場,所麵對的不同壓力,所作出的不同選擇。用楊震的話來說,飯要一口口的吃。先打牢基礎,才是最急需做的。軍工部門也就沒有急於投產,而是針對這種坦克的不足進行了一定的改進。
在這麼一番搞下來之後,除了大致外形,主要是底盤以及火炮還與原型車相同之外。抗聯自己製造的這款坦克,實際上與蘇聯提供原型坦克相比已經是兩碼回事。這種坦克人機功效惡劣的弱點,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少一個長途奔襲之後,駕駛員被人硬拽才能出來的情況不會在出現。雖說生產費用多少有了一些增加,但是駕駛抗聯自行改進過的坦克,至少要比蘇聯貨輕鬆的多了。
當然抗聯T三四坦克生產,還是到了四二年中美國人開始提供裝甲鋼,德國戰俘協助進行改進了部分圖紙和資料之後才開始進行。至少在幾個月之後,展開的下一階段會戰之中,是使用不上了。甚至就連坦克炮和備用發動機,也是沒有的。
為此次會戰中,抗聯預備實施的大規模裝甲突擊戰術準備工作,頗費周折卻是肯定的,主要問題就是坦克炮彈的生產與製造上。隻不過楊震這個時候,還沒有料想到而已。因為蘇聯人如此順利的履行協議,是抗聯所有的領導人都沒有想到的。
當然,如果說一點準備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無論是作為全軍一號、三號的楊震和郭炳勳兩個人,還是裝備部長熊大縝,或是裝甲兵司令員陳翰章,都沒有想到過蘇聯一口氣轉交過來這麼多的坦克。
原本隻做好接收百餘輛,甚至是幾十輛德製坦克的抗聯。一下子被蘇聯人一口氣轉交過來這麼多輛坦克,多少搞的措手不及。無論是乘員組還是後勤保障,都沒有做對應的工作。甚至連對應的接收人員,都沒有準備充足。
最終所有完成全訓的乘員組,不僅原定留用的部分意大利坦克全部直接退出一線部隊,甚至在提前淘汰了部分T二六坦克的情況之下。也隻能優先保證作為主要突擊力量使用的兩個裝甲師,以及兩個獨立裝甲旅,外加使用那二百輛瑪蒂爾達二步兵坦克組建的獨立營。
至於原本隻是剛剛完成組建裝甲三旅,以及幾個獨立坦克團雖說配齊了裝備,但是合格的乘員組以及維修保障人員,卻出現了明顯的不足。在其餘的裝甲部隊開上前線之後,隻能留在後方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