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問題出在自己這(2 / 2)

同時還從為蘇聯人生產的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彈之中,調撥了兩萬發穿甲彈和高爆榴彈,基本上解決了抗聯大口徑坦克炮彈生產上的困境。並緊急為抗聯調撥了一批製造穿甲彈的高性能鋼材,解決了抗聯在會戰期間補充炮彈的原材料問題。而抗聯在會戰高潮階段第一批投入實戰德製一零五榴彈炮的炮彈,也是美國人給製造的。

而且蘇聯人移交過來的這批德國坦克,也不是全部都要投入到一線作戰部隊。這其中一部分,除了調撥給訓練基地培訓乘員之外。還有一部分在抗聯無法自己製造零部件的情況之下,充當捐獻者。

盡管蘇聯同時也轉交了一批從被擊毀,已經無法修複的德軍坦克上,拆卸下來的零部件,比如說履帶、拖帶輪、負重輪,以及發動機、電器設備等部件。但上了戰場,誰也不敢保證這批坦克會遭遇到什麼樣的狀況。多留下一批備用者,還是有好處的。

這樣一來,投入一線作戰部隊的德製坦克總數,隻有蘇聯移交過來得三分之二。搶時間生產出來的五十毫米坦克炮彈,雖說數量上並不算很多。但是平均分配之下,也足夠保證此次會戰進行了。

雖說有些手忙腳亂,而且在楊震很不情願的情況之下,抗聯目前使用的三種口徑的坦克炮最終還是多了兩種。但考慮到所麵臨的現實處境,楊震最終也沒有在追究。隻是告訴熊大縝,原定更換火炮的計劃不變。

這次作戰就暫時先使用原裝火炮,但是戰後所有的德軍坦克更換火炮的計劃不變。不僅僅是此次蘇軍繳獲的德軍坦克,要全部更換為蘇製坦克炮。就是未來蘇軍轉交過來的德軍坦克,也要全部更換為蘇式坦克炮。楊震這麼做,也就意味著對熊大縝搞出的這一手默認了。

其實楊震很清楚,四十五毫米坦克炮數量不足,無法替換下來所有的德製坦克火炮,其中也有自己很大一部分原因。甚至可以說,出現這個問題的主要得原因,就是出在自己這個全軍一號的身上。

兩款蘇式坦克炮之中,除了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因為蘇聯人轉交過來的技術圖紙過晚。即便有蘇聯專家的協助,但是就算再怎麼緊趕慢趕,也基本上不可能在戰役發起之前實現量產。火炮不是大刀,有點鐵就能打造出來。

這玩意從設計到生產,是需要大量時間和技術支持的。普通火炮尚且如此,更何況複雜的多的坦克炮。別看都是火炮,但是坦克炮的設計和製造,要比同口徑的地麵火炮要複雜的多。即便有完善的圖紙,也不見得能夠立即生產出來。

但是蘇製T二六S型坦克圖紙和技術資料,以及協助抗聯生產該型坦克的蘇聯專家,前年底就已經到位。實際上軍工部門,去年就已經能夠製造這款坦克所使用四十五毫米坦克炮,以及九十馬力發動機的能力。先別管生產能力,首先已經解決了有無的問題。

隻是楊震在接到報告之後,卻否決了軍工部門開始生產坦克炮和發動機的建議。隻批準先小批量生產部分發動機,作為現役坦克備用發動機,以及全力解決改型坦克炮所急需的穿甲彈。至於坦克炮的量產,甚至軍工部門遞交的先試生產一部分樣車的報告,直接被他否決了。

楊震很清楚T二六坦克裝甲太薄、車體太小、發動機馬力過小的毛病,限製了它們後續發展。麵對著整個二戰快速發展的坦克技術,這款基本上沒有改進餘地的坦克,在戰場上的生存空間隻能越來越小。

別說在歐洲戰場上對付德軍的新式坦克,就是在中國戰場上對付日軍已經開始量產,並大規模開始裝備部隊的九七式坦克,也已經明顯不是對手,更何況對付日軍隨時可能出現的新式坦克?其性能也就勉強欺負一下日軍的九五式坦克,以及九四和九二式裝甲車。

其狹小的車體,以及隻有九一馬力的發動機,也限製了其升級的可能。別說大規模的升級,就是抗聯自己加裝並不算重的附加裝甲之後,這種坦克的結構和發動機就多少有些承受不住。

王光宇對林西的長途奔襲,因為技術故障掉隊的坦克,比在戰場上被日軍摧毀的要多的多。加裝了附加裝甲之後,這種T二六坦克的裝甲防護能力提高很大,足以抵擋日軍九七式坦克炮的威力,但是其可靠性也急劇下降。

而其脆弱的裝甲,在不加裝附加裝甲,卻又無法抵擋日軍種類繁多的小口徑火炮。別說日軍九四式步兵速射炮,以及一式反坦克炮,甚至連日軍步兵使用九七式二十毫米自動炮,在四百二十米的距離,也可以輕易的擊穿它的裝甲。

這種已經落後的坦克即便仿製出來,到了戰場也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作用。與其浪費抗聯本就奇缺的各種資源,還不如暫時先放一放,看看能不能搞到更先進的坦克製造技術之後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