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最徹底的計劃經濟(1 / 2)

現在整個北滿根據地的人口,也是一樣按照嚴格的計劃調撥使用的。從那裏可以動員老百姓進廠工作,動員多少,都是有嚴格標準的。即便是一個省委書記或是省政府主席,動員農村人口進城的數量也不許超過一千人。動員超過一千人以上,必須要上東北人民政府主席辦公會議審批。

麵對連人口使用到那個方麵都要嚴格執行計劃的這種情況,這個辦法始作俑者的楊震經常自己挖苦自己,說這是世界上最徹底的計劃經濟。蘇聯人搞的那點玩意,比抗聯的這套連人口都要計劃的計劃經濟,要差的太多了。

抗聯根據地實施的連人口都要進行嚴格計劃分配的體製,才叫真正的共產主義。連人口使用都做到按需分配了,這不是真正的共產主義,還有什麼玩意是?蘇聯老大哥,也沒有做到這一點。

哦,這個主席辦公會議還是楊震提出來的。畢竟東北局的常委會,不能整天因為調撥多少人口,批準多少物資,而天天召開。東北人民政府,是東北局擬定政策的主要執行單位。像這種繁瑣的事情,還是讓東北人民政府頭疼去吧。

楊震是東北局第二書記,在東北人民政府沒有任何的職務。軍區在東北人民政府兼職副主席兼動員部長的,是政治部的項主任。其餘的人,在東北人民政府裏麵,是沒有任何的兼職的。

他這麼做,是避免因為太多的瑣事幹擾自己,以及軍區在某些方麵的思路。所以照搬後世的政府辦公會議,搞出了這麼一個主席辦公會議。反正東北局隻要把握好的大方向就好,真正的執行還是讓政府方麵去負責。至於需要楊震參加的東北局常委會,還是能少開盡量的少開為好。

而在眼下的情況之下,別說還要滿足挺進軍補充兵員的需求,就是抗聯自己,如果新區動員速度跟不上,恐怕也很難完成補充兵員需要。按照部隊下一階段作戰的需要,這次至少還要新組建四到六個師的編製。

在加上需要恢複幾乎已經抽調一空的地方部隊,補充此次戰役傷亡的缺口,至少需要動員二十萬左右青壯年入伍。這對眼下的根據地人口數量以及麵對今後的建設任務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要知道不算此次會戰新解放的地區,整個根據地內原有人口最多的地區偽滿濱江省,也不過才四百萬的人口。第二多的龍江省,總人口數量比濱江省整整少了一半還多,隻有二百零幾萬。

而龍江省的這二百零九萬人口之中,則有一多半位於此次會戰新解放的地區。在此次會戰發起之前,實際上人口數量第二多的原偽滿三江省轄區,全部轄區的總人口相加隻有一百四十餘萬。

至於什麼牡丹江省、北安省、東安省、興安北省、興安東省,人口多的三四十萬,少的隻有十餘萬。整個北安省十五個縣,人口加在一起才二十餘萬人。興安北省和興安東省人口相加,也不過是這個數。

這三個省總人口數量相加,還不如關內的一個縣。最少的黑河省,全部人口加在一起更是還不到十萬人。說是上千餘萬的人口,這是將原龍江省在日控區內的一百餘萬人口,也一並計算進去的結果。而實際上這部分人口直到此次會戰結束,才在抗聯的控製之下。

整個北滿根據地,不算此次會戰新解放的地區。全部的各縣市總人口數量全部加在一起,還不如關內一個冀中根據地的人口數量。而其中還要包括現在已經成為俘虜的,二十多萬日本籍僑民,還有近十萬的白俄和各國僑民等無法征兵的人口。

按照淨可征兵的人口基數比例來看,除去無法征兵的人數,眼下抗聯部隊總兵力與人口資源相比,可以說已經是相當的龐大了。整個北滿根據地,不算新解放的地區,現在已經多少有些不負重荷。

同時北滿各個根據地的人口,從人口密度上來看,其供養部隊的壓力也要遠遠的高於關內各個根據地。相當於平均一個縣,要供養上萬人的戰鬥部隊。再加上機關、工業、教育、城鎮人口等非農業人口,整個北滿根據地的農業負擔遠遠高於關內。

如果不是楊震在當初組建了生產建設兵團,並不惜代價購進了一批機械化農業設備。在三江平原上,開墾了大量的荒地,目前耕地麵積已經達到了七百多萬畝。部隊以及東北局機關、學校所需的糧食和肉類,百分之八十以上已經完全由生產建設兵團負擔。

並在根據地內實施糧食配給製,以及對農業生產實施嚴格的規劃。普遍種植玉米、小麥等高產農作物,嚴格控製高粱、小米的播種麵積,恐怕單單這幾十萬部隊吃飯的問題就將北滿根據地壓垮了。

糧食安全是根據地穩定與否的頭等大事,也是關係到民心穩定的頭等大事。在生產建設兵團的產能,目前已經達到了極致的情況之下。保證農業生產盡可能的不受戰爭影響,也成了東北局的頭等大事。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