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發展最大的製約因素(1 / 2)

而眼下還不知道一個月之後,挺進軍這種征兵辦法,會給自己有什麼意外之喜的楊震,之前還正在為挺進軍的兵員補充問題相當頭疼。其實楊震如果真的想要將挺進軍全部編入抗聯,這個問題他自然不會頭疼。

挺進軍編入抗聯的作戰序列,他非但不用為如何補充兵員犯愁,還可以減少在新區動員新兵的數量。但他卻恰恰他認為編入抗聯,並不是很合適。所以他才為了挺進軍戰損補充問題,而一直很頭疼。挺進軍的新兵缺口雖說不多,但也總歸是缺口。

說實在的,挺進軍需要的裝備要多少他都不愁。部隊在此次戰役之中繳獲的但是卻恰恰是這個兵力補充的問題,成為他最頭疼的事情。自己補充兵員數量尚且不足,新區動員的速度又一直很慢。

即便是完成動員,但是按照抗聯征兵的規定,能不能滿足自身需要現在還無法肯定。單單抗聯為下一階段會戰做準備,以及補充此次會戰傷亡,所必須的至少二十萬征兵數量,放到哪個地方都夠吃力的了。

要知道新區有些地區的人口,像東滿地區的偽滿間島省,人口的密度還不如西滿有些地方。新解放地區的所有人口總數相加,也隻不過在二百餘萬。就算其中可動員十分之一的兵員,也不過才二十萬人。

而眼下整個根據地不算新區,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一千餘萬出頭的人口數量。這其中除去老弱婦孺,以及必須升學的、為工廠建設留下的工人,以及保留必要的農村勞動力,剩餘可征兵的人口就相當的有限了。

在征兵方麵不能漁涸澤而漁、焚林而獵,那樣會毀了現在苦心經營出來的局麵。尤其是在除了生產建設兵團之外,整個根據地絕大部分的農業生產,還要以人力和畜力為主。這必然需要在農村,還需要保持大量的勞動力。

如果征集兵員的數量過多,會大幅度嚴重的影響到農業生產。這對於根據地的未來發展,並沒有太大的好處,甚至還有一定的損傷。畢竟相對於工業發展來說,農業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按照眼下根據地的人口現狀不算新區,楊震估計最多還能征集到五萬的青壯年入伍,這已經是極限了。除非動員三十歲以上,以及十八歲以下的人口參軍。否則十八到二十歲年齡段的青壯年動員再多,整個根據地就要傷及元氣了。

現在部隊之中原有的勞工出身的幹部和戰士,經過兩年多血戰的傷亡,以及抽調到各個技術兵種部隊,現在隻占據部隊總兵力的六分之一。偽滿國兵出身的解放戰士,在剔除不合格人選之外數量更少,隻有不到五萬人。

眼下抗聯的主力部隊、地方部隊,再加上社會部所屬擔任戰俘營監管、重要目標守備、以及邊防和剿匪的各個獨立營之中。連同地方部隊,現有的主力作戰部隊還是以去年年初,至今年上半年在根據地內動員的兵力為主。

在目前抗聯的總兵力,連同地方部隊和社會部所屬部隊,再加上高射炮、工兵、鐵道兵等在直屬部隊在內,已經將近五十萬人的規模左右。按照這個數字,根據地內動員的兵力數量可想而知。

再加上引進的一係列大型工廠所需正在抓緊時間培養的工人,以及搞地方基建所需的大批工人。整個北滿根據地內,單單工業基本建設以及征集兵員,所動員的人口不下近百萬。這個所需人口,特別是青壯年的數量。對於整個根據地內的人口基數來說,壓力可想而知。

要知道目前老根據地內這一千餘萬人口,有相當一部分是存在紙麵上。實際上隻有九百多萬百姓之中,可不都是符合征兵的青壯年。其中的老弱婦孺,至少要占據將三分之一左右的數量。也就是說,至少有近四百萬人口是不適合征兵的女人、老人和孩子,以及青少年。

剩下的六百多萬青壯年人口之中,三十歲以上的、十八歲以下,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又要除去三分之一,二百萬人左右。除了這二百萬人剩餘的人之中可以動員入伍的,最多也就在四百萬人左右。

而這四百萬人口,看起來數量的確不少,但是這其中還要除去按照東北局和抗聯規定,必須要升學的人數,以及在城市之中從事不可替代工作的人口。也就是說,剩下可供抗聯征兵的青壯年人口也就三百多萬。

但是這剩下的三百萬人口之中,還要按照楊震一拖二,甚至是一拖三的要求。除去為各個工廠最起碼準備的三四十萬以上工人的數量,以及從事建築業、商業、手工業等必須的人口。最關鍵的是,在缺乏大量農業機械設備的情況之下,所必須要保留的大量農業人口。

保留足夠的青壯年作為農業人口,這是一個關係到根據地未來糧食產量,乃至根據地是否穩定的最基本底線。民以食為天,沒有了足夠的糧食,先不說老百姓造不造反,就是部隊也無法穩定,甚至保持行軍作戰。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