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走後門的航空兵(1 / 2)

楊震即不是什麼蘇粉,也不是什麼德粉,更是不是什麼美分。他隻是以一個正常有理智軍人的公平眼光,從軍事角度以公平的眼光分析和判斷,各參戰國的真正軍事素質和戰鬥力的。

盡管這個時代的絕大部分中國人一樣,對日本人無比的痛恨。麵對著日軍的各種惡行,恨不得一下子就將日軍徹底驅逐出中國去。但作為一名軍人,楊震依舊實事求的認為日軍的步兵戰術,雖說有這樣和那樣的缺點。但絕對是整個二戰所有參戰國最好的步兵戰術,也最符合日本自身實際情況的戰術。其武器裝備,也相當的符合自身的戰術要求。

同樣,楊震始終認為英國人的陸軍實連三流都達不到。整個英國在二戰之中,所謂的陸軍名將,幾乎沒有值得一提的。尤其是是那位蒙哥馬利,楊震很是看不起。他認為這位英軍二戰名帥,根本就算不上名將。

與其說是依靠著戰略戰術打敗對手,還不如說倚仗著絕對的海空優勢,使用充足的補給擊敗對手的。這位老兄在登陸西歐之後的表現,其實連勉強合格都算不上。楊震一直認為英國陸軍全部將領,也就那位亞曆山大還勉強算是合格。

但其海空軍的表現,絕對是一流。尤其是空軍的表現,除了在戰爭開始階段在戰術和裝備運用上比較保守之外,整個戰爭之中的表現幾乎是無可挑剔。如果說戰術水平隻能說不錯的話,那麼戰略空軍的水平就是超一流的。

其整體實力,絕對是不容小視。對於英國人你可以輕視在某些方麵的短視,可以看不起他們的陸軍。但是英國人的海空軍,你絕對不能輕視和看不起。誰要是小視英國的海空軍,那麼在戰場上吃虧的隻能是你。

借鑒先進經驗,對於楊震來說並不是一件嘴上的空談。采眾家之所長,彌補自己的弱點,形成自己一套行之有素的戰略、戰術,這才是楊震所希望的。既不能不顧自己的現實,生搬硬套。但是也不能閉門造車,自己搞自己的。

而楊震更加清楚的是,沒有遠程越洋飛行的經驗,以及先進的導航設備和人才,對日戰略轟炸,就隻能是一個夢想。現在英國人主動提出來這個建議,在楊震看來實在是機會難得。所以對於英國人的這個建議,楊震想都沒有想的便同意了。

這是好事,為什麼不同意?這正瞌睡呢,有人給送枕頭來,那不正是好?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要是錯過了可就要耽誤事情的。抗聯可沒有美國人那麼大的本錢,拿著飛機硬去堆出來戰略、戰術。

在接到英國人的提議之後,心急的楊震可沒有管英國人這個建議能不能真的實施。馬上給航空兵下命令,讓他們立即挑選六十名分隊長以上或是兩年以上軍齡的老飛行員,三百名新飛行員,三百名文化水平至少在國高畢業的幹部,外加一千五百人的空勤人員組成培訓隊,先進修英語。

同時要求軍區政治部一定要盡最大的努力,給航空兵調集一批專業的英語翻譯。當高禹民詢問數量的時候,楊震隻說了一句有多少要多少。並要求航空兵司令部和政治部,要抽調出最好的作訓參謀,盡快的讓這些翻譯熟悉作戰飛機的那些部件和戰術。

翻譯的工作,楊震一直都極其重視。要知道如果翻譯不熟悉,很有可能翻譯出來的意思跑題千裏。設備上的差別倒是好糾正,隻要能翻譯出大概的意思就可以了。但是戰術和技術上如果翻譯不到位,那就很容易耽誤大事的。

這些翻譯的一個口誤,到了戰場上是要用鮮血和生命來彌補的的。所以楊震要求航空兵的政治部,對這些挑選的翻譯,一定要進行嚴格的培訓。並盡快的熟悉航空兵裝備和戰術,以及相對應設備。

結果他的這個命令,差點沒有將軍區政治部和航空兵給折騰一個人仰馬翻。三百名新飛行員,航空兵方麵倒是拿的出來。按照楊震的命令,航空兵現在培訓的飛行員就在一千五百名。年底完成飛行訓練的就有七百人。三百名飛行員,倒是不困難。

六十名老飛行員,而且全部至少是兩年軍齡或是分隊長以上的幹部,咬咬牙倒也拿的出來。但是這三百國高文化程度的幹部,卻是讓航空兵很頭疼。部隊起點低,整體的文化水平低,這三百名國高文化程度的幹部,實在是有些費勁。

作為整個抗聯最優先照顧部隊的航空兵,國高文化程度的幹部倒是不少,三百名也不是完全拿不出來。但這些幹部,現在都是地勤上的主力。如果一下子抽調走過多,是要影響航空兵戰備的。可一號的命令,誰又不敢抽條的去執行。

對於抗聯所有的高級幹部來說,如果說因為政委為人寬厚,他的命令如果耍點賴還能在一定程度上討價還價。三號的命令,也不是一點沒有商量的餘地的話。那麼一號的命令,可是誰也不敢在執行上打折扣。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