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才二十八歲的陳翰章是抗聯所有師以上指揮員之中,第一個會駕駛坦克的,第一個使用坦克炮能準確命中目標的。他還學會了飛機駕駛,火炮的校正等多兵種的專業技能。可以說在多兵種運用的能力和水平上,他還要在王光宇之上。
不過陳翰章自己要求嚴格,對於部下的要求也一樣的嚴格。他一向認為自己能做到事情,部下也一樣要能做到。他擔任裝甲兵司令員雖然還不到一年,卻已經把裝甲兵調教的有模有樣。兩個旅的戰鬥力完全形成,部隊編製也算合理。
但也正是對自己異常嚴格的要求,使得陳翰章對於此次通遼作戰,下麵部隊的應變能力以及在戰場上戰術執行的過於死板。麵對著日軍大量永備和半永備工事,依舊固執的采取或是正麵牽製側翼迂回,或是坦克掩護步兵死打硬拚的戰術的表現很是不滿意。
而從抗聯最艱苦時期過來,曾經長期獨立領導一支作為主力部隊使用的他,對於部隊對繳獲的日軍武器裝備不屑一顧,而不知道善加利用,更是表示了相當的不滿意。這在他眼中,這無疑更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在他諸多不滿意之中,戰術上出現的問題,是他最不滿意的地方。尤其是盡管已經有了一定的應對戰術,但各級指揮員依舊將手中可以調動的所有裝備,死死扣在手中。沒有想過將這些裝備,加強到一線的攻擊部隊。
造成了前麵需要高射機槍平射掩護還得和上級申請,得到上級批準後才能得到配備。這一來二去,在上下級的溝通聯絡上就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在抗聯之中連一級有步話機,可以與上級聯絡。但是在排一級,卻是除了通訊員之外,卻沒有任何的聯絡手段。而眼下的戰場形勢,卻是最適合以班排為基礎進行作戰。
更沒有采取以加強班為基礎,組成多兵種聯合小部隊配合,多點滲透相互配合的作戰模式,還是抱著大集團作戰的念頭死死不放。在戰鬥之中,一直以連級部隊為基幹攻擊發起部隊使用。將一號再三強調的一點兩麵,四組一隊的戰術,幾乎全部都丟到了腦袋後麵。
眼下抗聯主力部隊裝備的自動步槍,兩支交叉射擊的確能壓製住一挺歪把子或是九六式輕機槍。再加上一挺班用輕機槍,一個班的火力足可以壓製住兵力在一個小隊的日軍工事群。
但是日軍所有的工事,並不是隻配備機槍,還有大量的步槍手。不僅各個工事群自己就可以成交叉掩護狀態,而且與周邊工事群也形成立體交叉配合。這種情況之下原有的班排,甚至連一級的部隊,就明顯顯得壓製火力有些不足。
而且在這種情況之下,采取正麵突擊或是單純的側翼突擊,隻能造成攻擊麵過窄,部隊運動受到極大的限製。如果以班排為建製,在加強一部分直瞄火力之後,采取多麵突擊、多點滲透相互支援、策應靈活作戰的戰術進展也會更大。
連一級裝備的六零炮、火箭筒的火力數量不足,通用機槍的射速雖快,但遠程火力壓製威力有些不足。而營屬八二迫擊炮和五七無後坐力炮,十二毫米高平兩用機槍,因為始終在營一級的控製,沒有下發到各個步兵連,使得即便到了連一級壓製火力的數量遠遠滿足不了需要。
而各連裝備的六十毫米迫擊炮,在對付日軍交通壕、戰壕,以及日軍無堅固工事掩護的機槍火力點方麵雖然取得了相當大的戰績。但是卻在對付占據大多數的,有覆頂的土木工事威力明顯不足。至於永備工事和半永備工事,這些六零炮更是基本沒有任何作用。
如果將營屬無後坐力炮排的無後坐力炮下放到各個步兵排,補充火箭筒的數量不足。將八二迫擊炮加強到連一級,而不是死扣在營一級,可以使得火力配置更加靈活,也可以極大的加強攻擊部隊的火力編製。
而對繳獲的日軍九二式步兵炮,三七速射炮和大正十一年式步兵三七平射炮運用的不足。在前麵急需跟隨炮兵掩護,山野炮的運用因為敵軍炮火壓製,雷區隔斷,以及自身重量運動緩慢、無法跟上攻擊部隊的情況之下,十多門繳獲的日軍火炮就在後邊閑置著,根本就沒有運用。
日軍九二步兵炮一個人就可以推著走,兩個人就可以輕鬆的使用。如果借助一定的掩護,甚至可以輕鬆的推進到日軍碉堡眼皮子底下。作為大炮上刺刀戰術使用火炮,還是相當適合的。
將這些九二步兵炮平射作為直瞄火炮使用,在近距離之內摧毀日軍非永備工事群,還是很有威力的。如果采取精確定點打擊,在近距離之下命中發射孔的話,那麼對那些永備和半永備工事,也是一個相當大的威脅。
即便無法穿透過厚的鋼筋混凝土防護層,但是一發七十毫米榴彈如果在內部爆炸的話,依舊可以大量殺傷其內部的守軍。而沒有了守軍,就是工事再堅固又有什麼用?隻不過是一個擺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