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及在六十年代中期通過德國人,引進了英國最新式的生產和研究技術,製造出自己的船舶以及發電用燃氣輪機。以及六十年代世界上最新式的斯貝航空發動機技術,製造出自己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打破了美國組織的巴黎統籌委員會,對中國高性能船舶用和航空用發動機技術的封鎖。
最關鍵的是引進德國戰俘參與工業生產,以及建國後陸續引進的德國人生產工藝和技術,給中國的工業技術以及工藝標準打上了深深的德國烙印。生產出來的產品性能可靠,工藝不在是蘇式的傻大黑粗,甚至可以用相當精湛來形容。
通過努力,甚至達到了德國自己製造產品的標準。到了六十年代末,中國工業製成品的出口,已經占據了對外貿易的半壁江山。可供出口的物資不在是農產品和資源,以及簡單的工業品。
而出口的工業製成品之中高附加值產品,占據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甚至出口了完全自己製造的大型客機,大型船舶,大型山機械設備等一係列高附加值的產品。以及電視機、冰箱等家用電器。
還有楊震頂著中央相當一部分領導所謂資產階級生活作風的指責,甚至來自最高層的壓力。引進三條生產線製造的除了滿足國內需要之外還能大量出口。這些中國按照德國工藝標準生產和製造的小轎車,在國外尤其是在東歐和蘇聯極其受歡迎,為中國賺取了大量寶貴外彙。
嚴格德式的生產工藝標準,大量現代化的生產技術和設備,與原來大多停留在二戰水平的工業體係相比,更加完整的、現代化的工業體係,這才是時任國防科工委主任的楊震,留給中國工業的無價之寶。
實際上讓楊震在東北那位搭檔了整整五年的老搭檔罵娘的原因,並不是他掏光了中國外彙的家底,並使得中國背上了幾億馬克的外債。這位黨內著名的經濟學家,知道世界上沒有白吃的午餐。
從西方引進最新的科技水平,以及引進遠優於蘇聯技術水平的各種工業生產設備,想要空手套白狼,不付出一定的代價那是基本上不可能的。外彙花光了還可以在積攢,但是這個機會錯過了,那就永遠找不回來了。
讓開國總理心疼和副總理罵娘的原因是他認為國家財力還很薄弱,好鋼應該花在刀刃上。引進西方的最新技術和生產設備,填補國內生產空白這不是問題。其他方麵的花銷,讓這位黨內的經濟專家感覺到物有所值。
但是用國家寶貴的外彙,去引進目前國內還並不急需的電視機、冰箱生產線,還有目前根本用不到轎車生產線,在他看來這就是有些得不償失了。引進這些東西耗費的兩千萬西德馬克的費用,完全可以在引進一批德國的技術和新式設備。
因為在他看來,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沒有達到西方國家的消費能力。小汽車、電視機和電冰箱這些高檔東西,即便生產出來,銷售也會受到很大的限製。如果為了配備給黨政機關,解決眼下公務用車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麵,那就明顯浪費了。老百姓也會指著脊梁骨罵人的。
如果全部出口,這些東西能競爭過西方國家嗎?能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嗎?汽車這玩意,在西方雖說已經普及,但是也還算是高消費品。自己生產的這些汽車,能夠競爭過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工業強國嗎?
對於黨內上層的種種不理解,楊震並沒有過多的解釋。這件事情,既然交給他負責,那麼他就有最終的決定權。至於效果,那麼等產品出來之後就都知道。而且他不認為國內市場上,沒有任何的銷售能力。
此時國家已經基本上完成了工業化的建設,以及教育體係的完善,城市的工人數量已經相當的龐大。而且不用為了籌集工業發展資金,實行低收入、低消費,高積累的經濟政策,以及實行城市、農村剪刀差的發展模式。
再加上低廉的,幾乎是不收費的教育、醫療消費,老百姓手中的購買力,也遠比後世要強的多。尤其那些大學教授、科研工作者等一些中國眼下收入比較高的高知識分子,並不是真正買不起家用轎車。
他們不使用,一個是國家每年進口的汽車數量有限,大多配備給黨政機關作為公務車和接待用車。就是想買,也沒有地方去買。第二點,就是擔心被指責為脫離群眾,放鬆對自己的思想改造,追求享受。
但這批收入比較高,孩子也都不多,甚至不要孩子的人,卻並非沒有能力去購買。還有各大城市,目前都沒有出租車。老百姓在有急用,比如得了急病或是生育的時候,隻能使用三輪車或是自行車。如果自己單位有車,那還好一些。如果沒有,那就遭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