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對楊震又愛又恨的德國人(1 / 2)

而且眼下的中國,因為國際形勢沒有後世惡劣,使得遠沒有後世封閉。每年來國內旅遊和訪問的外賓,數量雖然並不算大,但是總體數量也並不算少。尤其是各大城市,這些外國人來華沒有出租車很不方便。

眼下全國隻有北京有一個規模不大的,隻有幾十輛波蘭製造的華沙汽車的出租車公司,這麼幾十輛老式的汽車連北京地區使用都不夠用,更何況其他地區?而且引進小轎車生產線需要花費外彙,那麼現在進口轎車作為領導人和政府部門的使用汽車,就不花費外彙了?

都是花費外彙,那麼進口隻供應領導人和一定級別幹部使用,無法創造任何經濟效益的原裝車。與引進生產線,自己生產和製造可以出口創彙創造經濟效益的汽車,那個對中國的經濟更有益?

最關鍵的是,在楊震看來小轎車是一種商品。那麼既然是商品,也可以對外出口的。國內的生產工藝在短時間之內的確不如西方發達國家,但是無論是人工還是原材料的來源,也比西方便宜的多。

隻要大致的質量過關,價格製定合理,就算搶占不了高端汽車市場,但是中低檔的汽車市場還是沒有問題的。楊震不相信采取了德國工藝,德國技術生產的性能優良,但是價格低於西方國家產品的中國人自己製造的小汽車,在國際市場上就一點銷路也沒有。

後續事情走向,的確也基本上按照楊震預想的發展。讓開國總理和黨內經濟學者沒有想到的是,這批在他眼中至少在現在還沒有任何用處的小轎車、電視機、電冰箱生產線建成之後,帶來的效益卻遠非他預想到的。

尤其是楊震堅持在汽車上安裝他自己設計的,其他國家小轎車還沒有安裝的外置倒車鏡,以及生產幾種小排氣量的汽車,在國外市場上大受歡迎。特別是在石油危機之後,中國人製造的小排氣量汽車出口數量可謂相當的驚人。

除了以價格和耗油量低搶占了一部分西方國家中低檔市場,以及中東和南美的部分市場之外,還基本因為質量過硬,外觀遠比東歐生產的家用轎車時髦,基本上打垮了東歐的家用轎車行業。每年向東歐國家出口的小汽車數量,就達到了十幾萬輛。

特別是在東德市場,幾款中國製造的擁有他們西德兄弟血脈的小汽車,極其受到歡迎。每年在東德的銷售量,就達到了七八萬輛。整個東德的大街上,跑的全部都是中國轎車。因為曆史和車輛本身性能的原因,蘇聯轎車在東德基本上是相當不受歡迎的。

不僅僅是在東德,就是在其他東歐國家,也因為當地民眾對蘇聯曆史上的反感,而市場被中國貨給搶占。蘇聯人生產的各種汽車,隻能利用其對東歐國家的控製采取政治上的高壓,才勉強保住了政府用車的市場。

甚至就連蘇聯本國的市場,也被中國貨給搶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蘇聯人嚴格限製了中國汽車的進口數量,恐怕他們國內的什麼莫斯科人、嘎斯汽車基本上沒有什麼銷路。蘇聯人引進意大利生產線和技術,生產的拉達轎車恐怕也很難銷售出去。‘在國際市場紅火的同時,隨著在國內市場放開允許私人購買汽車之後,市場表現也沒有預期的那麼糟糕。每年的銷售額,雖然比不上出口的數量,但是連同作為出租車在內,十萬輛的銷量基本上還是能做到的。尤其是那些手中有一定積蓄的高知識分子,成為第一批購車的主力。

這些小轎車生產線,在正式投產之後僅僅不到五年的時間,就基本上收回全部投資並創造了巨額的外彙。而且帶動了上下遊的中國汽車發動機工業,以及鋼鐵工業的發展。這都是當初反對他的人,沒有想到的。唯一有些鬱悶的就是那位石油工業部長,因為汽油的供應問題,他可沒有少挨罵。

當然除了為國家創造的這些財富之外,負責談判的楊震私人來說也不是沒有一點收獲。他的另外一個重要收獲就是,他在來華談判的德國人得到的評價,並沒有比蘇聯人和美國人對他的評價好到哪裏去。

雖說沒有蘇聯人那麼惡毒,但是也沒有好到哪去。甚至還在德國人那裏得到了貪得無厭的敲詐者,以及黑手黨這兩個相當響亮的外號。以表彰他在此次談判之中,對德國人幾乎是敲詐一樣的交換條件。

不過這幾個外號,要比被他硬生生的賴掉了戰爭期間三十多億美元租借物資費用的美國人。給他起的該永遠下地獄的吸血鬼和滿洲無賴,可惡的超級流氓,或是芝加哥街頭的惡狗這幾個綽號要好聽的多。

在德國人眼中這個年輕的家夥,要比那些可惡的蘇聯人更加難以對付。因為他總是知道自己該要什麼,什麼樣的東西才是最適合他們的。最關鍵的是,這個可惡的家夥,對德國甚至整個歐洲的科技發展水平,似乎相當的了解。而且手段可謂極多嗎,讓人簡直是防不勝防。

引進原本並不在德國人談判範圍之內的大噸位載重汽車、新型柴油機技術的時候,這個家夥在酒桌上,將德國負責談判的經濟部一個副部長,以及德國兩家大公司的執行董事,灌了一個酩酊大醉之後,才哄騙當時腦袋已經無法進行任何思考的當事人簽字,造成了一個既定事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