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楊震的長遠規劃和目標(1 / 2)

至於剩餘的部分法製鋼盔,除了部分作為儲備之外,則裝備了四三年底在抗聯主力部隊大舉南下之後,留守北滿根據地的地方部隊,以及由原劃給保衛部部隊組建的,專門擔任內衛、剿匪、保護大型工廠、交通線重點部位,以及地方政府警衛的,由原各縣屬縣大隊的部分武裝中隊改編成的武裝公安部隊。

楊震采取的種種手段,交換來的這些武器裝備,尤其是坦克和大口徑榴彈炮盡管性能不是最優秀的。但足夠的數量卻保證了抗聯在因為技術、原材料等一係列原因,以及楊震因為一些特別的想法、安排,將主要的軍工生產,安排到了飛機和ZLS三加農炮之上,導致重型武器的產量始終不足。

以及美援裝備除了飛機與汽車之外,地麵武器援助效率緩慢,甚至還趕不上英國和加拿大人之外。武器的數量和性能,始終達不到抗聯的標準的情況之下,保證了部隊裝備的升級,以及部隊的擴編,特別是大量組建裝甲部隊的需要。

最根本的保證了部隊,尤其是裝甲部隊和炮兵部隊,麵對也在抗聯逐步展現出來的裝備優勢,而始終保持裝備快速更新,並開始大規模組建坦克師團的關東軍以及華北日軍時候,能夠保證質量上的優勢。

抗聯自身的軍工生產,始終未能滿足部隊擴編與換裝的要求。其實不單單是原材料和工藝、技術的原因,其中還有一些特別原因的。尤其是楊震這個東北局主管軍事和工業的第二書記的想法,也占據了很大的原因。

楊震如此大動幹戈,想盡辦法搞來的蘇製最優秀的坦克和火炮,以及美蘇作戰飛機的生產技術和圖紙。並在建設的時候抓緊一切時間,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建設大型工廠。

除了要滿足部隊部分對日作戰的需要之外,最歸根結底的原因是要建立自己的汽車、火炮、坦克和飛機製造業。但他也知道,飯要一口口的吃,路要一步步的走。工廠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建成,但是工人的生產技術卻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西方列強之所以在戰時經過動員之後,可以快速的大量生產出數量驚人的武器裝備。是因為人家自工業革命以來,長達上百年的積累,以及自身原本就有相當程度的工業基礎。

特別是強大的工業基礎,帶來的熟練產業工人的數量相當的充足。尤其需要的技術工人數量和職業能力,也是極為優秀的。隻要有了必要的設備,完全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形成巨大的產能。

但是不僅僅是抗聯,就算是整個中國卻沒有這個條件。還處於農耕社會的中國,盡管有一些自己的輕工業,但是卻嚴重的缺乏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沒有自己可以快速轉產坦克的汽車工業,沒有航空工業,沒有機械設備製造工業。使得真正掌握現代化生產技術的工人,特別是具備一定操作水平的技術工人極度的缺乏。

你讓一個隻會擺弄紡織機的紡織工人一下子成為製造飛機和坦克的工人,那不是開一個天大的玩笑?讓一個生產火柴這樣簡易工業品的工人,卻製造汽車,他造的出來嗎?輕工業與重工業,尤其是機械工業相比完全是兩碼回事。

而機械工業,是裝備製造業,尤其是重武器裝備的根底。沒有成熟的機械工業,以及大量的相應技術工人,就算有了工廠和相對應的設備,也生產不出來需要的武器裝備。而抗聯雖說建立了大量的工廠,但是充足的技術工人卻是沒有辦法找到太多。

甚至對工人的需要,無論是質量和數量上,都遠遠的無法得到滿足。整個北滿根據地,在四二年可以進行焊接的焊工數量,還不如美國通用公司擁有的數量。其中高級焊工,甚至不如人家一個製造廠多。製造飛機和發動機所需的鉗工和鉚工的數量,更是嚴重的匱乏。

東北的確是中國最大的工業基地,被日本人占領之後,日本人也在東北大量的投資,也建設了一大批的重工業體係。甚至可以說,二戰日本陸軍使用的大炮和輕武器,以及彈藥很大一部分都是東北生產和製造的。

但是這些工人,都在被關東軍嚴密控製的南滿以及關東州。北滿那點依靠建材、紡織、木材加工和食品工業,培養出來的工人七拚八湊也遠遠的無法滿足需要。而單薄的人口底子,也無法一口氣提供太多的有一定文化水平,可以在短時間之內成型的工人。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楊震表態不太參與地方工業建設之後。卻被中央明確拒絕不說,還在他這個東北局第二書記的任命上除了原來主管作戰和軍事之外,還直接加上了一條主管工業和科學技術、對外談判等分管工作。而且對外無論是地方還是軍事方麵的,都是由楊震負責。

原本打算從地方工作之中抽身,沒有想到反倒是適得其反。非但沒有減輕自己的負擔,反倒是之前還屬於越權的行為,反倒是被中央確定了下來。在再三請求卻被中央拒絕,甚至副主席親自來東北做工作情況之下,隻能無奈接受中央任命的楊震。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