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楊震的長遠規劃和目標(2 / 2)

在為整個北滿工業的發展做規劃的時候,按照年度製定了一個詳細的,甚至有些囉嗦的長遠年度目標規劃。其中四二年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對坦克、飛機、火炮、汽車進行試生產,先掌握和熟悉生產技術,以及最大限度的培訓工人。

真正量產,他則定在了四三年不說。關於產量和質量標準,還則做出了嚴格的規定。楊震絕對不想為了徒有虛名的產量,而影響到了武器裝備的質量。四一年生產出來的高射炮質量出現了相當問題,返修比例過高的事件,給他帶來的一個深刻的教訓和很大的影響。

他要的是真正性能和質量都達到實戰標準的武器裝備,而不是那些上了戰場無法使用,以及因為自身質量問題頻頻返廠維修的產品。而東北根據地還相當薄弱的財力,也無法承受出現大量因為質量不合格,出現大量報廢產品的現象。

後世的新中國,為什麼在經濟建設初期,將主要的軍工基地放在了東北、太原、重慶,將主要的民用工業放在了上海和東北。就是因為這些地方,原本就是在民國的時候工業基礎最強,原本就有一些相對良好的底子,產業工人的數量也最多,投產的速度相對較快。

實際上在後世新中國建設和發展自己工業的時候,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日本人在東北建設的工廠基礎上建立的。比如沈陽飛機製造廠、航空發動機製造廠、為數眾多的機械製造企業,撫順的石油化工和鋁冶煉,大連的機車製造和造船工業,鞍山和本溪的鋼鐵產業,就是以日本人建立的相關工業為基礎建造的。

在關內太原和重慶,也是因為太原在閻錫山的時期,就打下了一個相當雄厚的工業基礎。尤其是軍工產業的底子,極其的雄厚。而重慶則因為是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主要軍工生產基地,同樣擁有雄厚相關工人的底子。

即便是設備被蘇聯人或是國民政府拆走,甚至重慶的兵工廠連廠房都被撤退的國民政府給炸掉。但是那些掌握了生產技能的產業工人,你是無法帶走的,也是無法炸掉的。而設備被拆走可以再買、再造,但是如果工人都沒有了,那才是最大的損失。

楊震後世知道的,新中國海軍以高價買來的四艘蘇聯自豪級驅逐艦,之所以被命名為長春、撫順、鞍山和太原,就是對這些凝聚了幾乎整個中國重工業精華所在地的沉重期待和厚望。

正是因為這些地方有著原來留下來的大量技術工人,後世的新中國才將主要工業基地放在了這些地區。並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完成了量產的準備,形成了自己相應的工業製造能力。

但眼下抗聯的情況,可以利用的底子還不如後世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現在的沈陽、長春、撫順、鞍山、本溪、上海,還有關內的太原,都在日軍的嚴密控製之下。而現在的重慶,則更是國民政府的陪都以及主要的軍火工業基地。

這些地方,尤其是南滿的工業基地,是抗聯的主要作戰目標。但是不是現在的主要作戰目標,真正能拿下來這些聚集了現在的中國幾乎大部分掌握生產技能的工人的地方,還不知道是那一年才能實現的目標。指望這些,隻能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抗聯現在麵臨的情況是,底子比後世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更薄,鋪的攤子也更大。但是沒有辦法,允許抗聯可以利用的盡可能的減少建設成本的機會,隻有從現在到四五年上半年這短短的幾年時間之內。

過了這個村可就沒有這個店了。過了這幾年的時間,如果想要在建設類似規模的工業,就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價來了。時不我待,稍微浪費一些時間,就根本無法達成目標。現在辛苦幾年,未來就會少付出很多的代價。

所以楊震隻能盡可能的將攤子鋪的大一些,盡可能的利用這段時間之內,多上一些項目。邊上馬建設,邊培訓自己的工人。而不能按部就班,一點點的來。否則等到工人全部培訓出來,在進行大規模的建設,恐怕黃花菜都涼到底了。

用楊震的話來說,按部就班就連吃屎都趕不上趟。雖說這句話有些太糙了,但是話糙理卻不糙。他搞出來的這些,就連在中央領導人中來東北最多的副主席都嚇了一跳,批評他的攤子搞的實在是太大了,弄不好要出半拉子工程的。不是搞工業建設,而是在搞冒進。

而接替李延祿擔任東北人民政府主席,主持東北全麵工業和經濟建設的那位號稱黨內經濟學家的新任主席,在視察之後也被抗聯搞的這些規模龐大的工業,給弄的有些頭大。他來東北之前雖說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卻沒有想到規模會如此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