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一章 被嚇住的一木清直(1 / 2)

一戰前的中國錯過了最佳的建設機會,等到一戰後陷入幾十年軍閥混戰的中國,又已經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去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等到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中國後,同樣被大大小小的內亂折騰的沒有實力去搞建設。而且國家積弱,你想買人家還不一定肯賣。

中國是捷克ZB二六式輕機槍,最大的海外用戶。但人家就是不賣你圖紙,也不像你轉讓生產技術。別看人家出口的機槍,你中國人購買的數量占據了總數的四分之一,但是就不賣你圖紙和技術。最後還是隻能在派人監製的時候,偷著測繪才真正搞到圖紙。

但偷師學來的東西,總歸還是成熟的慢。很長一段時間之內,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都參差不齊,甚至相當一部分的產品質量很差。機槍都如此,更加複雜的火炮,特別是先進型號就更對你封鎖了。

想要購買一些新式武器的技術,不是漫天要價,就是出多少錢也壓根不轉讓給你技術。人家要賣的是產品,不是技術。再加上有些方麵一向認為自造不如外購,也不想去買技術。買不到新式的火炮生產技術,尤其是原始圖紙,便隻能繼續仿製那些性能落後,早就該淘汰的舊貨。

一款一戰前德國設計的七十五毫米山炮,無論是射程和威力都已經大幅度的下降,卻一直生產到抗戰爆發。日軍之中早已經從師團屬火炮改為聯隊屬炮兵的四一式山炮,還是抗戰前中國主要生產的山炮。甚至這兩款早就已經落後的火炮,在一些雜牌部隊裏麵還是主力火炮。

多年的積弱下來大多數的部隊,即便有炮兵的使用的也是舊式火炮。即便是除了九一八事變之前的東北軍之外,擁有炮兵數量最多,自產能力最強,可以自己生產山野炮的晉綏軍。其仿造的日式火炮性能,也無法與日軍原廠貨相提並論。

國內薄弱的冶金工業,無法提供製造現代化火炮所需的鋼鐵。大部分軍工生產物資的來源,隻能依靠花費高價從國外進口。一旦被切斷了進口通道,或是本身進口通道有限,那麼有限的火炮生產不是隻能停產,那麼就是隻能生產出性能低劣的產品。

更何況這些本就數量不多的火炮,有些口徑根本一共就沒有幾發炮彈。與國軍所有的部隊一樣,炮兵也分屬各個派係。除了日式山野炮和法國造的野炮這種大路貨之外,其餘的派係是能買到什麼火炮就買什麼火炮。新的買不起,就買二手的,甚至是三手的。隻要能夠壓製內戰的對手,就是垃圾也一樣收。

一戰法國和意大利戰時生產的,經過一戰高強度使用,膛線幾乎都快要磨沒有了的山野炮,最大的銷路就是軍閥混戰時的中國。這其中甚至包括他們在戰場上繳獲的戰利品,經過簡單修補後都賣到了中國。

有的地方雜牌武裝之中,像原北洋軍係統購買的意大利或是奧匈帝國造的六十九毫米山炮,奧匈造七七毫米野炮,西北軍係統使用的蘇製野炮。一些地方小軍閥購買的,就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哪國生產的火炮。

這些火炮多的幾十門,少的隻有一兩門。甚至有的口徑火炮,隻有一門,而全國都找不出一發可以供他們使用的炮彈。因為長期戰亂使用頻繁,自己又沒有自產能力,早就隻剩下幾發炮彈,打光了這些火炮就基本報廢。

甚至有的火炮因為過於老舊,使用的時間過長,一發炮彈出去整個火炮也散了架。而且火炮口徑過於繁複,本就有限的炮彈生產能力根本就無法滿足不同口徑炮彈的需要。而除了這些破爛貨之外,剩下的火炮數量就更加稀少了。

就算有炮彈的,自己能生產部分炮彈的,但是無論是射程還是威力,都無法與有自我研發能力,財政也相對充足,可以不斷更新換代,以及補充損失的日軍火炮相比。尤其是嚴重缺乏現代化的大口徑火炮,特別是榴彈炮。

中央軍進口的那四十八門德製一百五十毫米榴彈炮,幾十門德製一零五榴彈炮和九十六門這加一起不到二百門中國最先進的火炮。麵對幾百萬大軍,隻能分散使用。而且損失一門,就少一門。

日軍損失一個山炮聯隊,國內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補充一個。中國軍隊被打掉一個炮兵連,再想補充就相當的困難。而國民政府嚴重落後的軍事工業,也無法為這些火炮提供充足的炮彈。

要知道仿造日式四一式山炮,與博福斯七十五毫米山炮,雖說都是七十五毫米口徑。但你要是將四一式山炮的炮彈如果給博福斯山炮使用,那除了引起火炮炸膛自己找死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效果。

德國進口的一五零榴彈炮彈,一樣也無法給中國軍隊目前使用的東北兵工廠仿製日本大正四年一五零榴彈炮使用。同樣中國進口的法七十五毫米野炮的炮彈,也無法給仿造的七十五毫米日式三八野炮使用。

七十五毫米與七十五毫米,並不是完全就是相同的。大致的口徑相同,並不意味著這兩種火炮的炮彈沒有區別可以通用。就像漢陽造與中正式兩種口徑都是七九,甚至都是德國人設計的步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