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章 在中國被慣壞的日軍(2 / 2)

如果論起重武器,比真正的德國軍隊差的遠了。一個師的炮兵加在一起,沒有人家一個團多。德國軍隊一個步兵團,按照火力配置僅僅七十五毫米步兵炮就有六門,還有兩門一百五十毫米重步兵炮。

另外每個步兵團還配備了十二門反坦克炮,在加上營團屬迫擊炮。一個團的重火力比中國軍隊中大部分的軍還好。即便是中央軍,這些火力配置也基本上超過一個師了。中央軍那幾個所謂的德械師連人家的皮毛都算不上。

日本陸軍長期以來的主要對手,中國軍隊的裝備實在太差了,幾百萬軍隊裝備的重武器,與西方列強和已經完成現代化的日本陸軍相比,簡直可以說連上個世紀的標準都達不到。甚至一個戰區的所有重火力,還不如日軍一個師團。

一個日軍重炮聯隊的一百五十毫米重榴彈炮數量,幾乎超過中國軍隊所有同類口徑火炮加在一起的總數。大部分的軍隊與其說是步兵,還不如說是步槍兵更合適一些。因為在很多的部隊之中,連起碼的機槍的數量都嚴重的不足。

甚至很多的所謂地方雜牌部隊之中,連最基本的步槍配備的數量也嚴重的不足。大部分的步槍口徑繁多、破舊不堪,彈藥和配件配套能力極差。有些步槍,連彈藥都沒有來源,隻能站崗的時候做做樣子。

有些沒有後台的雜牌中的雜牌,更是就連那些用腳才能踹開槍栓的老套筒都配置不齊,甚至還在使用上個世紀中葉便已經淘汰,使用黑火藥的抬槍。這樣的軍隊,在戰場上能給日軍帶來威脅就怪了。

而眼下戰爭打到這個份上,別說戰前就裝備極差的雜牌軍,即便是以前裝備較為齊全的中央軍,機槍和步槍的數量也急劇的減少。隻不過與那些小媽養的雜牌軍,這些親生兒子的多少還能有些補充。隻不過數量,遠不如以前充足了而已。

至於重武器,尤其是現代化戰爭所需的飛機、坦克、火炮的情況就更差。幾百萬的軍隊之中,隻有老舊的,大部分隻裝備機槍,裝甲極其薄弱的幾十輛坦克,還從未進行過步坦協同訓練。抗戰全麵初期,這進口幾十輛英德意製造的坦克,幾乎沒有給日軍造成多少的威脅,就在缺乏步兵掩護之下衝向日軍時候,全部白白的損失掉。

後續進口的蘇聯坦克,也在拙劣的戰術之下,損失慘重卻並未給日軍帶來多少威脅。甚至有的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之下,沒有經過任何的破壞直接被拋棄。反倒是成為日軍對付中國軍隊的有力武器。

相對於坦克,戰場上需求量的火炮情況雖然好一些,但是數量也嚴重的不足。而且其中除了四十八門德製一五零榴彈炮,幾十門德製一零五榴彈炮和百餘門博福斯山炮、施耐德山炮之外。大部分的火炮,基本上都已經是落後的產品不說,就是所有還能使用不能使用的火炮加在一起,數量與龐大的軍隊相比,嚴重的不成比例。

除了部分東北軍帶進關的,原奉天兵工廠仿造的火炮還算先進之外。其餘的火炮,不是仿造的西方一戰之前的落後產品,就是直接進口的西方淘汰貨。手中資金有限,人家根本就不賣給你最新式的火炮,更別提轉讓生產技術了。

誰家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人家研製新式火炮,是為了掙錢,不是為了充當救世主。轉讓技術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你得買到人家一定數量的產品。當年日本人因為缺乏新式火炮開發能力,引進德國技術生產三八式野炮的時候。德國人也是要求先買四百門成品,外加上四百門的散件,才最終轉讓生產技術。

這筆總的花費金額高達四百萬日元,可謂是日本自從自行建立軍事工業以來,除了海軍軍艦之外,最大的一筆外購。貧弱的中國,換了哪方麵的派係,再加上軍工方麵相對應的投入也承擔不起。

四百萬日元,雖然不是什麼大數目,但是要想將這批火炮真正的仿製出來,投入可不是幾百萬日元能下來的。即便是買來了,也因為缺乏優秀的工人和配套產業,無法生產出同樣性能優異的火炮來。

單單就是製造火炮的機器設備,以及相應的煉鋼設備上的投入,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這還沒有將所需人才培養的時間和精力,計算在裏麵。沒有自己健全的工業體係,就是買來了技術,也仿造不出來。

一戰前的中國錯過了最佳的建設機會,等到一戰後陷入幾十年軍閥混戰的中國,又已經沒有那個財力和精力,去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等到國民政府名義上統一中國後,同樣被大大小小的內亂折騰的沒有實力去搞建設。而且國家積弱,你想買人家還不一定肯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