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楊震的希望(1 / 2)

說到這裏,楊震頓了一下,但是態度卻是相當堅決的道:“不是我這個人或是我們自私自利。一是國民政府沒有這個能力,也不願意將這些東西變為現實。二國民政府的保密能力,葉先生比我清楚。這些東西我寧願毀在手中,也絕對不能泄露出去,讓日本人知曉一絲一毫。”

“今天雷達的事情,葉先生也看到了。現在日軍暫時還沒有類似的裝備,但一旦裝備類似的裝備將會對整個戰局相當的不利。雖然日本因為與德國這個盟友的關係,這種裝備他們早晚能夠得到。但是晚一天,對於我們未來發展就更為有利。”

楊震很多的話雖然不太中聽,但讓葉企孫教授很是讚同。眼下的國民政府的確沒有這個能力,研製或是仿製類似的東西。不說別的,那些新式的步話機,還有那架什麼通訊電子幹擾飛機,以國民政府目前的能力,根本就無法變成現實,也許更不願將他變成現實。

國民政府的保密能力,作為幾次受邀去教育部或是中央設計研究院,卻因為放不下自己的學生而又幾次推掉任命的葉企孫教授也很清楚。當年的長江封鎖線,如此機密的事情,不就是因為泄密而功虧一簣的嗎?

日本人甚至連堂堂國民政府最高軍事統帥的住址,都能搞的清楚,都能轟炸的到,還有什麼搞不到的。隻不過理解歸理解,但是有些事情他卻是有些想不通。抗聯拿出的這些計劃的確是有一定的領先一定的水平,他倒是相信,但是如果說領先一個時代就有些不大可信了。

而且今天見到的雷達,雖說是自己第一次見到的。但從熊大縝介紹其功能來看,主要是用來防空。眼下的中國,根本沒有能力進攻日本本土。日本人就算掌握了其中的秘密,也不不會太影響大局。

難道眼前的這個年輕人,準備與日本人空襲大後方與重慶一樣,對日本的本土實施轟炸?這可能嗎?他們現在有這個能力,對日本本土采取轟炸?要知道即便是從相對較近的東北,到日本本土也有近千公裏的距離。中間還要遠隔重洋,他們有可以飛的那麼遠的轟炸機?

葉企孫教授多少有些覺得楊震說的過了。有些東西固然要保密,不能離開東北。但是比如雷達這一類的東西,是屬於純防禦型的裝備。沒有防空作戰的壓力,也就用不到它。這一類設備,拿回大後方去研製或是複製還是可以的。

而且作為一名學者,一名教書育人的大學教授,盡管看對日軍空襲大後方,利用空中優勢屠殺大後方中國平民一事,感到憤怒和氣氛。但是作為一名有良知的人,他卻是堅決的反對這種無差別,甚至是有針對性對平民的轟炸。

看著葉企孫先生有些不理解,甚至是不讚同的表情,楊震明白的笑了笑後道:“葉先生,您想的沒有錯。我們的確有對日本本土采取空襲打擊的思路和想法,而且等此戰過後便即將展開遠程轟炸的訓練。”

“我知道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人,更是心有良知的人,葉先生對這種無差別的轟炸一定會很反感,甚至可以說是討厭。但日本人能轟炸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城市,我們為什麼不能給與其同等的報複?”

“日本人自七七事變以來,倚仗其空中優勢,對我國土的轟炸屠殺了我多少無辜的百姓?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對等報複?不要和我說什麼那些百姓是無辜的。日本國內除了寥寥無幾的幾個人之外,根本就沒有反戰的人。相反,他們大多數的老百姓都在享受戰爭的紅利,甚至狂熱的參與。”

“葉先生,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戰場上俘獲了兩萬的日本兵。這些日本兵都是自願從軍的,沒有一個是被強抓來的。我們俘獲的日籍慰安婦,也都是所謂自願獻身,來中國戰場上慰勞她們所謂帝國勞苦功高的皇軍將士的。”

“我們的轟炸手段,不是說有意識的針對平民百姓的。是一種釜底抽薪的戰略手段,也是一種摧毀日軍持續作戰能力的作戰手段。我們的主要目標是日本的工業體係,也就是所謂的冶金、化學、軍工、飛機製造等一些與軍事有關的工廠。隻要摧毀了這些工業,日本的作戰能力將會大幅的下降。”

“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一是讓日本國民感受一下什麼叫做戰爭氣息,什麼叫做戰爭恐怖,從心裏上徹底的瓦解日本國民的信心。二就是為了摧毀日軍戰爭可持續的能力,削弱他們的戰爭潛力。”

“隻有將日本整個國民都打疼了、打怕了,他們才會真正的對戰爭有所認識。這樣才能有效的縮短戰爭持續的時間,以及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傷害。挨炸彈的不能總是我們中國人,有些四處咬人的瘋狗也該受到終身難忘的教訓。”

“葉先生您不是軍人,所以並不清楚。對於一種武器來說,並沒有絕對的防禦與進攻上的區別。他們之間的差別,隻是在於你需要用他們做什麼以及使用上的差別。需要他是進攻武器的時候,那麼他就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