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艱難的遷移(1 / 2)

楊震這些異常誠懇的話,葉企孫沒有立即回答他,而是突然沉默了下來。眼下東北的一切,讓他感覺到異常的震驚。他沒有想到在條件這樣艱苦的情況之下,不過一隅之地的東北,會搞出這麼大的動靜來。

不要說那些大型的工廠,就是根據地內僅有的兩所大學也足以讓他吃驚的了。這兩所大學,雖然條件和師資還很簡陋,但卻配備了大量的最新式的科研儀器。教師和學生居住的條件,不僅是目前全東北最好的。就是與之前的清華、北大相比,也毫不遜色。

尤其是在得知眼前這個年輕人,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之下,卻依舊實施了免費的強製九年義務教育製,他更是從內心中極為敬佩。再加上眼下在東北的自己兩大得意門生熊大縝和閻裕昌的勸說,便更加堅定了他留在東北的決心。

自己除了學生之外無家無業,留下來沒有任何的問題。隻是其他人?而且這次來東北的教授如果都留在東北,那關內的學生怎麼辦?總不能為了東北一地,將關內的那些大學理學院和工學院都給關了吧。

盡管在這位中國教育界的宗師和泰鬥看來,按照目前抗聯提供的條件來看,留在東北更能發揮這些教授的能力,讓他們真正的學以致用。不是隻能在課堂上授課,卻無法做任何的科研研究。想帶著學生做一些化學和物理實驗,都得費盡周折。

七七事變之後,目前組成西南聯大清華、北大、南開幾所大學,從北平先遷長沙,再遷昆明。一路上科研、教學儀器,甚至教材損失大半,運到大後方的十不足一。師生和家屬之中有被土匪和潰軍綁架的,有不知道因為什麼失蹤的,有死於日軍空襲的。現在隻能承擔最基本的教學工作,至於其他的東西,隻能暫時放棄。

再加上大後方因為戰局吃緊,物價飛漲。國民政府調撥的那些平價大米配額,早已經遠遠無法滿足需要。講師、教授領的七五國難薪,麵對飛揚的物價,也早已經入不敷出,學子們也是整日的半饑半飽。尤其是那些家在淪陷區的學子,甚至連過冬的棉衣都無法備齊。

在時局如此艱難的情況之下,西南聯大的教授不僅要承擔授課,還要想辦法掙一點外快,以補充家用和補貼學生。這些忙著填報肚子的教授,壓根就沒有辦法安心坐下來研究一些本專業的課題。

如果堂堂曾文正公的曾孫,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高材生,北大教育長兼化學係主任都淪落到沒有鞋子穿。此次來東北之前,還是抗聯的地下人員給購置了一雙布鞋才能上路的地步,可見環境惡劣成什麼樣子了。

此次來到東北之後,在熊大縝的陪同之下參觀了幾大兵工廠,特別是專門生產步話機、電台等各種通訊設備的電子工廠,以及電子幹擾機、晶體管等一係列秘密設備。尤其是參觀剛剛組建的,隻有小鳥兩三隻的專門負責航空、電子、光學設備、動力等研發的第一研究設計院,以及東北軍區理工大學之後,便下決心留在東北。

隻是對於總指揮擔任軍區理工大學校長的邀請,卻是拒絕了。隻是接受了物理係主任以及第一研究院物理所所長的任命。對於軍區理工大學校長,他則力薦與他一起來的吳有訓教授擔任。

他與吳有訓教授現在已經可以說是百分之百的留在根據地,但其他那些教授卻是誰也不能就說保證留在根據地。很多的教授是來這裏為自己學生的未來尋找一個機會,或是因為其他的原因而來東北進行考察。

還有的人之所以不遠萬裏來到東北,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抗聯有治療他們夫人肺結核的特效藥,這些人來到這裏不僅僅可以繼續做教書育人的工作,還可以治療自己夫人的肺病。

像那位被稱之為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中國建築界的大師夫婦,就是因為妻子的肺病來東北的。還有西南聯大的周培源教授、吳大猷教授,萬裏迢迢來到東北除了來考察之外,就是為了妻子的病。

當然葉企孫先生也清楚,來到東北的這些教授之中有為數不少的人,就是衝著東北給出的以美金或是現大洋形式支付的兩倍於關內薪水來得。時局艱難,在大後方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物價狂漲之下難以為繼的生活,讓這些曾經以高新聞名的大學教授、講師早就風采不在。

甚至孩子多的人家,連飯都吃了上頓沒有下頓。能當的東西,幾乎典當一空。來東北又不是去當漢奸,也是為抗日效力。既然抗聯能給出高薪來,也是國家、民族效力,便有什麼不能來的?總不能看著孩子營養不良,家人度日日益艱難。

對於抱著這些想法來的人,隻要他們不去淪陷區當漢奸,不接受汪偽政權幾十倍大後方薪水的邀請,葉企孫教授也不能說什麼。環境如此惡劣,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做研究,總得先吃飽飯吧。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