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求賢若渴(2 / 2)

“當年的進關的東北學生,隻要有書讀就已經是難得了,哪裏還能挑三揀四?能考上一個大學,就已經是不錯了。隻是可惜當年一場大病錯過了清華招生考試,否則我恐怕早就已經是葉教授的弟子了。”

“當時雖然未能拜倒葉教授門下,但心中那點遺憾中希望得到一些彌補。所以就在當時在清華讀書的一個東北同學的幫助之下,隻要有空就去您那裏蹭課聽。自己的專業課程,反倒是沒有讀多少,幾乎差一點未能畢業。”

說到這裏,楊震神色多少有些自嘲道:“當年我是學文不成,學理也是稀裏糊塗。即沒有因為自己大學的專業成為一名大律師,或是像我的那些同學一樣,進入國民政府那個部門去當一個小官僚。也沒有能成為一名教授,反倒是成了一名軍人。現在的情況和當年的誌向,整整相差了十萬八千裏。”

“不過葉教授此次能來東北,雖然因為時局的關係,不能在繼續在葉教授門下學習,但也足以彌補當初的遺憾。隻是不知道葉教授能否屈居東北,為東北全境的解放事業,為今後中國的發展,走出我們自己的道路盡一份綿力?”

“葉教授,作為一名軍人,我真誠的希望您能夠留在東北。我們這裏太需要您這樣的專家和教授了,太需要您和您的弟子們來到這裏幫助我們建立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國防工業了,尤其是現代化、高科技的國防工業。”

“而不是國民政府那樣仿製出幾款外國的步槍和機槍,連彈藥生產都無法滿足需要的半拉子工業。我們不僅僅要有自己的軍事工業,還要有自己的飛機、汽車、坦克製造工業。還有現代化工、電子、光學、冶金等一係列的工業。我們要做到的是人有我有,人有我精。”

“葉教授我希望,不,應該是懇求您,還有與您一同來的那些專家、教授能留下來,這裏太需要你們了。現代化的工業,是以強大的科研為基礎的,當今世界上最發達的美英法德,莫不是如此。’“我們現在引進的這些工業設備,目前依靠的還是美國、蘇聯方麵的專家。這種情況如果長時間的持續下去,會給我們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科研是現代工業的命脈和基礎,而命脈和基礎掌握在別人的手中,這對國家以及我們的軍隊,都是極為不利的。”

“一旦這些人因為國內的召喚,或是時局的變化,返回自己的國家,我們的這些工業將會陷入徹底的癱瘓。而且有些東西,我們不想也不準備,更不能讓外國人知道。這對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是相當有害的。”

“還有我們的軍區理工大學,雖然已經完成組建。但是目前因為師資薄弱,隻開了化學、基礎物理等簡單的幾個專業。所有的教授,隻有寥寥無幾。目前急需的光學、電子、地質等一係列的課程,因為缺乏教授和講師,而遲遲的無法開展。”

“葉先生,我們現在是求賢若渴。隻要諸位先生能留在根據地,一切待遇敬請您和各位專家放心,保證是最好的。而且我們保證給諸位先生提供最好的科研、教學環境。如果關內的學子,願意跟隨諸位先生到東北來工作,我們一樣會提供最好的學習環境。所有的費用全部免除,與我們的部隊一樣實行供給製。”

這位葉企孫教授在熊大縝做工作之下,已經定下來留在根據地。作為一名學者兼教育家,這位葉教授在乎的並不是抗聯給予的配車、以美金支付的兩倍薪水等一係列的優厚待遇。他更看中的是能不能將心中的所學,可以學以致用。

對於這位葉企孫教授來說,來東北最關鍵的是自己能不能繼續授課,能不能從事相關專業的研究。葉企孫教授已經定下來留在東北,還有已經決定留下來的周培源教授的事情,楊震已經從熊大縝的彙報之中了解。但其他教授的想法和思路,楊震卻是不清楚。

盡管眼下來到東北的這些教授之中也許有的人會留在這裏,但是很多人恐怕還是會離開。楊震希望這位在中國教育界有著崇高威望的人,能夠協助自己做一些工作。爭取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留在東北。

楊震真的很希望所有來根據地的這些教授,都能留下來。束星北是物理專家,被後世稱之為中國雷達之父。何乃民教授一來到根據地,就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協助軍工部徹底解決了雙二十三高炮,以及四聯裝十四毫米高射機槍聯動部分不可靠,以及過於笨重的問題。

這些人都是精華,對抗聯今後的發展簡直是至關重要。他們如果真的能夠留下來,楊震相信再加上自己腦海之中,相對超前的思維,為部隊研發一流的裝備,為中國未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工業基礎,絕對不會是太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