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綏遠為主要目標,說不定期待著中國人自己大打出手的日軍,還會樂見其成的看到雙方為了爭地盤衝突。甚至為了有意識的故意製造兩軍矛盾,有可能放棄對其並非至關重要的綏遠。
尤其是在眼下日軍在整個中國的攻勢,已經實際上成為強弩之末,已經沒有能力向中國西北內陸進攻的情況之下。在國內政治風雲相當詭異的情況之下,總是有人期待著做鷸蚌相爭之中,那個得利的漁翁。
如果此時真的在綏遠出現國共衝突,這無疑對日軍破壞眼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舉動,是一個變相的協助。以日軍的一貫秉性來說,為了挑起中國人的內戰,放棄對於他們來說,並不是太重要的綏遠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雖說這個可能性並不是太大,但是也不是一點沒有。所以楊震認為有些事物,應該從多方麵考慮。決定一場戰役,不僅僅要考慮到戰場之內可以預見的敵人,更要考慮到戰場之外的因素。尤其是禍水東移、挑撥離間中國人搞內鬥的事情,日本人會非常樂意做的。
所以在楊震看來,選擇適合大規模機械化作戰的察北地區為主要的突破口,以一部兵力向南沿著陰山山脈展開防禦,同時以綏遠為主要目標的作戰計劃,實際上除了容易引起國共衝突之外。
選擇綏遠,在軍事上的風險並不比選擇日軍重兵蝟集,而且與關內聯係更加緊密的察南地區要大到哪裏去。而且在楊震看來,如果一點風險也不敢冒,那還要他們這些人做什麼?戰爭是什麼,戰爭就是一種風險。
實際上楊震很清楚執行自己的作戰方案,也包括兩位老帥的方案在內,最容易出問題的並不是西邊,而是這邊的熱河地區。如果部隊在西進過程之中,熱河尤其是至關重要的熱西地區丟了,那可就真的成了首尾難顧了。但最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不見得非出問題。隻要做好事先的準備,危險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盡管有些疲憊,楊震知道要想解決這件事情,根子還是在中央。無論自己與兩位老帥的意見是否統一,隻要中央同意,以兩位老帥的為人,就是那不讚同,還是會堅定不移的執行中央要求的。
想了想,楊震掏出紙筆,又親自起草了給中央的一封電報。在這封電報上,楊震將自己思路的最終可能取得的最好結果和最壞的結果,以及帶來的後續影響,包括對華北所有抗日根據地周邊環境的影響,都向中央做了一個完整的彙報。
下一步的作戰計劃,無論是不是按照自己的預想那樣,都要幾乎涉及到整個華北的所有抗日根據地。與關內部隊打交道,尤其是在自己的計劃之中需要晉綏軍區的全力配合,沒有中央的首肯與協調,單憑抗聯自己的能力是做不到的。
而如果要想取得中央的同意,就要首先需要兩位老帥的支持。隻要他們支持自己的這個計劃,獲得中央同意的幾率才會大的多。否則讓中央冒著一旦失利,幾大軍區的損失恐怕連傷筋動骨都很難保持住的風險,去下這個決心會很難的。
同時隻要有了兩位老帥的支持,下一步作戰也才會更好的展開。尤其是政委,雖說已經調任挺進軍的政委,但是現在他身上的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的職務,並沒有被免除。整個晉察冀軍區,還是歸他指揮。
而司令員目前也是一樣的,身上的一二九師師長與太行軍區的職務並沒有被接觸。整個太行、太嶽軍區的部隊,還是他的部下。隻要兩位老帥都支持自己,才能將整個第二階段作戰更好的整合成一盤棋。而有了司令員做橋梁,與晉綏軍區的溝通也會更加的方便。
所以此次楊震來熱河,就是為了將心中關於下一步作戰的想法,事先與兩位老帥溝通一下。以便爭取他們同意,共同去做中央的工作。原本以為隻要能取得兩位老帥的支持,下一步做中央的工作會更容易做。
隻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次來的結果讓他會如此的失望。自己的計劃,在兩位老帥這裏就沒有獲得通過。這個結果,多少有些讓楊震感覺到失望。但楊震從骨子裏就有的倔強性格,卻是注定了他不是一個容易屈服的人。
這封電報,就是他關於下一步作戰的第二次建議。不過他也知道,這種事情中央也是要從全盤考慮的。答複自己,也不會太快。但中央什麼時候答複那是中央的事情,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就是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