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就是風險(1 / 2)

挺進軍北上時候,遭遇的逃兵潮雖然隻是一個花絮,但也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麵證明關內部隊在征兵的時候,遠非楊震想象的那麼好。部隊的基礎,也不像他想象的那麼牢靠。無論你怎麼做思想工作,中國人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思想,短時間之內不是那麼好改變的。

尤其是在當年關內部隊東渡黃河創建華北根據地的時候,宣傳的口號是守土有責,離家不離鄉。你自己就是這麼宣傳的,還怪部隊在得知要挺進東北之後,軍心動搖?政治動員在好,也不如家裏麵的老婆、孩子、熱炕頭好。

在兩位老帥看來,一旦部隊在連續損失過大,在短時間之內很難獲得補充。即便是在老根據地,動員部隊來東北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內戰的時候,可以用俘虜補充部隊。但現在你總不能抓到的日軍俘虜換身軍裝,補充進入部隊吧。就算他個人願意為反法西斯戰爭效力,但就算你自己也不可能放心讓這種部隊上戰場。

尤其是一旦日軍以重兵集團全力反攻熱河,切斷挺進軍與東北之間的陸地聯係。那麼對於連續作戰本身實力就已經極大削弱,卻是很難得到補充的部隊來說,那情況就是更加危險了。到時候要彈藥沒有彈藥,要糧食沒有糧食的部隊,甚至有可能在日偽軍圍攻之下全軍覆滅。

當年西路軍的悲劇,給兩位老帥,尤其是擔任援西軍司令員的印象太過於深刻了。孤軍在無補給的情況之下長途遠征,結果大多是以悲劇收場。盡管現在的抗聯不是當年人困馬乏,糧、彈兩缺的西路軍。

但日軍也不是當年裝備也很差,隻比西路軍要好那麼一點點,而且戰術素養全無的馬家軍。兩位老帥在和楊震談話的時候,曾經以西路軍的教訓,提醒過楊震避免重蹈當年西路軍的覆轍。尤其是在部隊補充困難的情況之下,這點教訓尤為重要。人不是槍炮彈藥,打出去還可以再製造,人沒有了就什麼都沒有了。

相對於補充困難的挺進軍和抗聯來說,日軍後續作戰能力則要強的多。即便關東軍和華北日軍受到重創,此戰過後無力進行反撲。但日軍在華中、華南,在國內和朝鮮,都還有大量的部隊。

而且根據情報顯示,日軍在國內正在編組大批新的師團。而日軍又掌握著海運和鐵路等現代化的交通幹線,補充和調動都相當的快速。一旦中國戰場需要,這些新的師團可以通過海路,快速的抵達中國戰場。

兩位老帥,都是軍事大家。對於戰爭雙方任何一方的戰爭潛力理解和判斷,都至少在中上的水平。正因為看出來楊震的計劃,一旦失利對部隊的今後發展會帶來毀滅性的影響。所以對於楊震的這個看起來實在有些冒險的計劃,不支持也是正常的。

到時候損兵折將,久戰疲憊的自己部隊,能不能頂得住日軍新來的生力軍反撲,恐怕就連自己都無法保證。所以對於兩位老帥的謹慎態度,楊震是可以理解的。對於兩位老帥的擔憂,楊震同樣也清楚。但是理解,並不代表他會完全的接受。

他認為自己的思路盡管風險極大,但隻要計劃縝密還是相當有可行之處的。而且選擇綏遠為主要目標,要比選擇察南實際上可能遭遇的風險會更小。與察南相比,綏遠實際上在日軍整個戰略位置上重要性還是差了一截。

綏遠大部分的地區地形平坦,地瘠民貧、物產除了牛馬羊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的東西。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煤炭與鋼鐵和稀有金屬生產基地,那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而且包頭的稀土礦,此時還遠沒有利用起來。與鎳鉻等軍工生產所需重要的礦產資源相比,眼下稀土的使用率還是比較低的。

畢竟這個時候,還沒有航天工業。航空工業和電子工業,也遠沒有後世發達,對於稀土的需求量還遠沒有後世那麼的多。在資源和物資上,綏遠對於日軍來說,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東西。

他們搶占綏遠大部,除了以便從北麵對陝西以及整個大西北形成威脅。在需要的時候與山西方麵日軍對陝西形成鉗形攻勢,南北對進進攻陝西。以及取得經綏西,向寧夏、甘肅進攻的通道之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大華北方麵軍整個戰略防禦的縱深,以及保證晉西北的安全。

除了一定的戰略因素之外,綏遠恐怕在日軍在華北的整個戰略上,重要性遠不如與晉北山水相連,實際上是整個戰略位置極為重要,而且盛產煤炭,尤其是號稱中國煤都的大同北方屏障的察南地區。

這一點可以從日軍蒙疆駐屯軍主力,都擺在張家口至外長城一線。整個綏遠廣大地區,隻有一個人數並不多的騎兵集團可以看得出。相對於糧食不能自給的綏遠,與關內山水相連的察南地區,在日軍的整個戰略版圖上,要重要的多。

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一點很微妙的原因也未必不是沒有可能。按照重慶方麵的劃分,整個綏遠都是第八戰區的地盤。而在皖南事變之後,以日軍的情報收集能力,他們不會覺察出目前國內政治氣氛已經遠遠不如抗戰之初,國共之間的裂痕已相當的深了。隻是因為有了日軍這個共同的敵人,而沒有公開的撕破臉而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