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挨罵和喜訊(1 / 2)

聽到有中央發來的電報,楊震急忙的接過來。這封電報是部隊自從雲嶺轉移開始,中央還是第一次來電。而且還是使用的還是自己與中央聯絡,軍部其他人都不知道的專用密碼。讓楊震怎麼能不吃驚。要知道,自己到皖南已經近一個月,中央還是第一次啟用這個密碼。

不過雖然急於查看電報內容,但楊震卻是遲遲沒有翻譯。中央既然此次啟用專用密碼,也就說明這封電報的內容絕對是絕密。按照規定,翻譯這種電報的時候,是絕對不允許有外人在場的。即便李慧蘭是軍部機要科的報務員兼譯電員,但按照規定也是外人。

看著楊震接過中央電報,卻遲遲沒有翻譯,李慧蘭明了笑了笑轉身離開了。她並沒有在這裏等候楊震將這封電報翻譯出來,更沒有去追問電報的內容。作為譯電員和收發報員,通訊工作中的紀律她很清楚。

在通訊工作中,有著嚴格的紀律。無論電報上的內容是什麼,自己都絕對不能問。即便是自己譯出來的,也不許問。更何況,這封電報自己都沒有密碼,如果不是上邊開頭有兩句中央與皖南部隊專用聯絡密語,手頭並沒有密碼的李慧蘭甚至以為這封有如天書一樣的電報,會一封不明電報。

要知道,作為軍部最重要譯電員的她,之前在軍部平均每天要處理上千封的電報。這中間即有軍部自身與中央,以及下屬各個支隊、根據地之間聯絡電報。也有監聽的三戰區各個部隊之間的無線通訊聯絡,還有整個江南日偽軍之間的通訊聯絡。

這裏距離上海這個中國的商業中心又近。雖然上海已經淪陷,但畢竟底子還在。國民政府還有大量的機構留在上海的租界。所以電台經常還有一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究竟是誰發的電報。開機時候,收到一封不明電報這太正常了。

即便頻率是專門與中央聯絡的頻率,但在全國同時一時間,使用這個頻率和呼號電台恐怕絕對不止一部。這封字數長達近千字的電報,用的又不是皖南部隊與中央聯絡的專用密碼。要不是開頭有兩句政委在到皖南後,中央發來的專用識別密語,李慧蘭還真的錯過了。

既然中央沒有用慣用的密碼發報,自然就說明這封電報自然是政委一個人看的絕密電報,不是自己應該關心的。而且按照軍部隊電台工作的紀律和要求來說,自己不能去看,更不能去問。

看到李慧蘭離開,在手上看看這封長長的足有幾千字的電報。楊震搖了搖頭,從軍裝的上衣兜裏拿出一支貼身收藏的那個用來作為密碼本的國軍步兵操典手冊。用國軍步兵操典手冊作為密碼本,還是與中央聯絡的最高級密碼本,恐怕任何一個人都想不到。

而對於楊震來說,即便這份密碼本不慎遺失,就算被三戰區的人撿走,恐怕也沒有人會想到這是一個高級的密碼本。最多也就將這個步兵操典手冊,當成新四軍內有些人研究國軍戰術的一個教材而已。

這個主意是臨行之前,楊震出的。用他的話來說,很多時候越是不容易引起別人注意的東西,越是普通的東西,隱蔽性能才會越好。一本在國軍之中隨處都是的步兵操典手冊,換了誰也不會認為這是一本最高級的密碼本。即便丟失,也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這本密碼本雖然輕便,可以隨身攜帶。但對於楊震來說,翻譯的過程卻是讓他很是痛苦。一個字一個字的核對,可謂是相當耗費心思的活,需要很大的耐性。等在最後的耐心消耗完畢之前,總算將這封一千餘字的電報翻譯後,楊震才發現自己的確不是幹這種活的人。

當楊震拿起這封自己親手翻譯完的第一封電報後,看到上麵的內容時候。雖然在意料之中,但卻依舊是隻能苦笑不已。僅僅從電報的內容上看,楊震已經知道中央對於自己帶領部分兵力,吸引敵軍注意力,掩護主力行動的計劃相當的不滿意。

這封措辭強硬的電報,單單從語氣上楊震就可以判斷出是主席親筆所為。從電報上的措辭,楊震可以感覺到主席對於自己的這個行為很是惱火。甚至透過這張薄薄的電報紙,楊震都能感覺到主席的怒火。

但接下來的內容,卻是讓楊震興奮不已。一直困擾雙二十三毫米高炮遲遲不能投產的聯動係統,終於在軍工部的努力之下試製成功。經過測試,性能完全達到設計標準。而且最關鍵的是在改為使用美國提供的優質鋼材後,重量比原來使用蘇製炮鋼輕了百分之十。別小看這百分之十的重量。減輕了這百分之十,這款高炮的機動性可是大大的增強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