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中國除了東南沿海方麵之外,東起鴨綠江口,南到北侖河口,所有的陸地鄰國,大部分采用的都是蘇製裝備,以及中國仿製的蘇式武器。即便南亞那個一向以中國為對手的鄰國,在陸軍裝備中也有大量的蘇製武器。其陸軍雖然裝備了大量自行生產的步槍,但蘇製AK步槍也占據了相當的份額。
而在楊震多次執行過秘密作戰任務的西亞那個戰亂頻發的國度裏,無論哪一方的勢力除了少量英國殖民時候遺留的英製七七口徑恩菲爾德步槍之外。其餘使用的大部分都是清一色的蘇式武器。
這些武裝派係從蘇製火箭炮、T五十五坦克、米八、米十七直升機,到老古董一樣的莫辛納幹步槍、波波沙衝鋒槍。僅僅輕武器,就包括了幾乎世界上所有國家生產的AK四十七步槍。
皮實抗造,構造簡單的蘇製武器,對於這個文盲還占據絕大多數,沒有自己的軍工生產能力的國家來說,要遠比其他國家更適應這個自然條件並不是很好的國家。至少皮實的蘇製AK步槍,不用像嬌貴的美製步槍那樣,在那個風沙極大的國度裏,動不動就卡殼。
當兵多年的楊震,對於這些蘇製武器接觸的相當的多,也相當熟悉。隻要結構不是太複雜或是自己接觸過的蘇製武器,他基本都研究過。很多武器,他當場就能複製出這種武器的結構圖來。
楊震選擇蘇聯五六十年代的武器,即便最晚的二十三毫米高炮,也不過是六十年代的產品作為自己下一代標準裝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蘇聯在設計武器的時候,講究更多的是逐步升級換代,以及結構簡便在戰時可以快速的大量生產。
也就是說多采取新設計和改進製造製造技術,但是在原材料和加工工藝的方麵,還是采取循序漸進的辦法。采取的新工藝和新材料比較少一些。楊震交給熊大縝的這些武器圖紙,基本上都可以使用現有的技術生產,原材料上也基本可以解決。
而這些武器雖說在後世早已經落後,並被淘汰。但這些集合了蘇軍在二戰中獲得的巨大經驗研製出的武器,性能在現在還遠遠的高於眼下世界上大部分使用的同類武器。而自己拿出的這些武器設計圖紙,大部分還都是後世中國按照抗美援朝與抗美援越所獲得的經驗,在蘇軍同類裝備中改進的。性能自然應該更好。
隻是楊震現在無法大規模的生產將這些武器自動化所需的必要機電設備,以及缺乏雷達等一些必要的裝備。就算造出來,這些武器的性能也達不到後世中國的改進。楊震估計,最多比蘇軍第一代產品強一點。但有總比沒有強。
尤其是五十七毫米高炮,這種性能優異的中口徑高炮,即便在後世已經服役半個多世紀,但解放軍還在使用。雖然經過多次的改進,但其基本的設計還是脫胎於蘇軍原產品。這也足以說明這種高炮的性能極為優異。其重量與性能完全能夠滿足自己麵前所需。
而且隨著大量美國卡車的到來,部隊的機動性將會有一個大規模的提高,對於這些高炮的牽引也不成問題。按照楊震的計劃,這種五七高炮與蘇製三七高炮,是準備裝備縱隊所屬高炮團的。以及與八十五毫米高炮搭配,擔任要地防空任務的。
為了解決部隊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接到軍區情報部轉來的,日軍正在從國內以及關內戰場上抽調新的航空兵補充關東軍。甚至為了彌補飛機產量上的不足,還抽調了部分的海軍航空隊臨時增援關東軍。
而駐朝鮮的日本海軍航空隊,正在向北調集。其兩個航空戰隊,已經完成轉場,分別進駐鹹鏡北道的機場。在空防形勢越來越不樂觀的情況之下,楊震隻能逼熊大縝抓緊時間,拿出自己所需的產品。
至於其他的仿製後世六三式自動步槍的所謂四零式自動步槍,逆向測繪仿製各種日式山野炮。以及仿製新式攜行裝具的生產,楊震倒是認為可以暫時放放。反正四零式自動步槍即便已經完成定型,楊震也沒有打算立即裝備。
因為現在的他,養活不起這種有點射功能的自動步槍。而且現在在目前繳獲以及儲備的武器數量足夠使用的情況之下,四零式步槍的生產,並不是軍工最急需的任務。對於這種自動步槍,現在最應該做的是生產和儲備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