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書編輯美學的特征
1.編輯主體與編輯客體高度和諧統一
從宏觀上看,編輯作為一種精神生產勞動,它的客體對象就是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財富。編輯通過審美活動,發現、篩選、組合和改造,從而提出了新的選題,發現了新人新作,編發各種書籍、叢書和套書,使編輯主體最美好的一部分“移入”編輯客體,達到了主體與客體高度的和諧統一,創造了形形色色的編輯美。再從微觀來看,原稿是編輯審美的客體對象,編輯根據自身的審美理想進行著選擇和各種奇妙的編輯藝術處理,使初始文本變為成熟文本,而編輯作為人的本質力量,也就“移入”客體對象,使兩者達到和諧的統一。可以看出,編輯美總是編輯主體“內在固有尺度”即美的尺度“移入”客體,改造客體,從而使主客體兩者達到和諧統一的產物。
2.編輯審美活動中真善美的統一
編輯工作中的“真”指自身的客觀規律,大至精神生產的一般規律,小至語言文字的規範化。違背了編輯工作的客觀規律不能成為美。編輯工作的“善”指精神產品的功利價值,即必須符合人類的某種目的,對人們有用,簡單說就是產品的使用價值。所以編輯工作中的“真”(合規律性)與“善”(合目的性)是創造編輯美的基礎。但這種“真”與“善”又不簡單地等同於美。關於編輯美是真善美的統一,還可以從實踐的結果去考察,即如前邊所說過的,編輯在審美過程中,首先要以直覺或靈感的方式,提出某些選題,編發某些書稿,或對書稿本身作了一些創造性處理。開始可能主要從美出發,但如果編輯的審美鑒賞能力確實很高的話,最終也必然符合於真和善,這也就是“以美啟真”、“以美趨善”。
3.精神產品內容與形式的積極統一
內容和形式是一對具有相對意義的範疇,沒有絕對的內容,也沒有絕對的形式。比如作家在創作過程中,作品的題材和主題構成了作品的內容,而作品所采用的體裁、結構、語言、風格等則是作品的形式;待到作品寫好進入編輯流程後,則整個作品都成了編輯審美的內容,而編輯對原稿還要作一係列編輯藝術處理,如編排次第、統一體例、調整結構、平衡內容、分清層次、檢索目錄、安排各種輔文、注釋、題解,也是編輯賦予書稿的一種形式。圖書總是書稿內容與編輯形式某種程度的統一,即圖書的編輯形式恰如其分地適合於書稿的內容,並通過形式的種種積極作用,使其滲透為內容、轉化為內容,使內容更豐富、深刻;而書稿的內容總要通過適當的編輯形式表現出來,並滲透為形式、轉化為形式,使得這一形式更加生動、美好。
4.精神美與物質美的統一
通過編排藝術形式,使編輯美得以物化。這是一種初級階段的物化,隻是把觀念變為語言,但還停留在對原稿的整理階段。進行排、印、裝,這是書稿內容及其編輯形式、編輯美的第二次物化,賦予它們以物質外殼。包括開本的選擇、字體字號的確定、版式設計、封麵設計、插圖、題圖、文尾的安排等等,並最終是以特定的物質材料,如紙張、鉛字、油墨、色彩等來加以表現,以物質生產的方式來進行的。編輯美的形態不但要求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還要求精神美和物質美的統一。相對於編排的藝術來說,裝幀設計又成了它的形式。因為整個裝幀設計都要體現和傳達編排的藝術構思和審美意識,所以,它是編輯美的最外一個層麵,我們不妨稱之為裝幀美。圖書文本的內容要靠編排的藝術作為形式才得以物化和傳達;而文本內容和編排形式又要靠裝幀設計進行兩次的物化和傳達。編排藝術和裝幀美就成了獨立於文本之外的兩種主要編輯美的形態。
(二)圖書編輯美學的原則
在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即編輯工作者),總是根據其自身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對編輯客體(即編輯對象)進行編輯藝術處理,使之內容與形式高度和諧統一,反映和表現自然和現實的真與善,從而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藝術美——編輯美。編輯審美創造活動與其他審美創造活動一樣,亦須將其自身固有的活動規律和一般的審美規律相互結合,構成指導編輯審美行為的共同準則,即圖書編輯美學原則。這些原則可以歸納為真實、勸善、簡約、豐滿、和諧、奇異、集中、有序、新奇、特色。
1.求真
求真即編輯工作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運行。要把握圖書編輯美學的原則,就必須到編輯實踐中去探尋。一方麵要把握好作者和讀者主體意識與社會意識之間的關係,另一方麵要對對象的內容是否合乎所涉事物的客觀運動、變化和發展規律有所感知和體認。從大處著眼,就要認識對象自身是否圓滿,是否合乎人的思維規律,是否蘊涵上述規律的新啟示。具體而言,社會科學的對象,就需把握它是否符合曆史規律,體現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自然科學的對象,則需判定其是否合乎外部世界的客觀運動規律。
求真的圖書,大致分為自然、社會和藝術三部分。自然的真,展現的美具有人類共同性;而社會的真,卻有階級和時代的差異性;藝術研究的真,有的內容具有人類共同性,有的內容具有階級和民族的差異性。真正徹底的求真的圖書最具有超時空的人類共同性,它不受民族、階級、社會性質所限,是全人類都關注和閱讀的對象。求真的圖書的美對讀者的感動方式不是抒情,而是以鐵一般的邏輯力量把真理赤裸裸地呈現出來,引導人類跟它走。求真的圖書,閃爍出一種令人心馳神往的真理之光。人類祖祖輩輩正是沿著這束光芒的照耀孜孜前行,創造出燦爛的人類文明。
2.勸善
編輯工作具有普遍而廣泛的社會功利性。編輯的工作實踐總是嫉惡揚善。需要指出,如神話、童話、寓言、科幻等雖有虛幻,但均以真實生活邏輯為基礎,與人類的一切活動一樣,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從宏觀上講,編輯通過自己的活動參與了人類文化創造的社會活動,把人們對外部世界和自身世界的認識按照特定的符號規範化,來滿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活動與創造、交流與傳播、審美與享受的需要。從微觀上講,編輯勞動既要反映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水平,通過傳播科學技術和知識促進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建設,又要提高人們對自身和社會的認識水平,促進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民族素質。一定的時代、一定的社會形態對編輯都有特定的要求。編輯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就體現在要有明確和正確的編輯宗旨,要有建構高層次社會文化知識體係的追求,要有進步的倫理價值觀和準確的社會導向性。如果編輯在活動時既能生動地體現和合乎自身工作的特殊規律性,又能生動地符合社會對編輯的要求,實現自身普遍而廣泛的社會功利性,同時,也就實現了“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類社會的編輯的美學原則。
3.簡約
簡約原則貫穿於編輯活動的整個過程。它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一方麵,編輯對象應當以盡可能簡約的內容和形式,對客觀規律作出最為充分、最為圓滿的表達和顯現;另一方麵,編輯的主體應當以盡可能簡約的手段和技術創造出最為完整、最為全麵的編輯作品。在編輯活動中,簡約原則首先要求編輯對象主題的單一性和題材的最優化。選題時,應當根據要求對編輯對象去除雜餘,保留並突出其精華,盡可能用概括、省略等簡化手段,增加文稿的含金量,以造成簡明扼要、質樸無華的印象。在文字處理方麵,諸如概念、簡稱、縮寫、代詞、代稱的使用,語句的錘煉,成語典故的借用等,皆屬簡約原則的具體運用。在圖片處理方麵,簡約原則則要求圖片色彩純正、自然,色彩種類最少,布局搭配精簡合理,圖片的選擇應有針對性、代表性、直接性,避免多餘、重複、蕪雜。
經濟地使用版麵,以有限的版麵空間容納盡可能多的知識和信息,這是編輯的基本任務之一,亦是簡約原則的具體運用。標題簡明醒目,節奏明快;線條簡練有致,色彩適宜。簡約原則在標題上的應用尤為突出。標題應當是用以揭示、傳達和評價主題內容的最簡短、最重要、最生動、最有價值的文字概括。通俗化問題也屬於簡約原則應用的一個方麵。如果刪除那些專業性過強的文字術語,保留其基本原理和方法,盡量使用現代或通俗詞彙,避免晦澀費解,如觀天書,則可以照顧到更多的不同層次的讀者。
簡約原則從一個方麵體現了編輯對象的真實性與功利性的完美結合。另一方麵,遵循簡約原則又可以減少編輯活動的複雜性,簡化編輯程序,避免重複性勞動。
4.豐滿
豐滿又稱充實、完滿。編輯在審美過程中總會有意無意地追求完滿,殘缺不全或支離破碎的東西不會給人以美感。但通過編纂工作使其合作在一起,就由於其充實而使人感受到完滿的美。內容的充實一般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麵:(1)具有較高的傳播價值;(2)具有正確的邏輯、倫理關係和恰當豐富的修辭手段以及濃厚的感情色彩;(3)具有整體性、綜合性、係統性、典型性和廣泛性;(4)具有較大的知識量和信息量;(5)具有題材優勢和理論深度。此外,編輯對象的形式亦因上述內在因素的充實而呈現出豐和圓潤的形態,形式的豐和圓潤表現為編排加工手段、體裁、結構、風格等的多樣化、立體感、節奏感和時空的圓滿性以及整體上的全麵豐富等。由此看來,所謂的“豐滿”,並不是編輯對象簡單的堆積、疊加和擴充,而是為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而在遵循簡約原則基礎上所作的必要的豐富和補充,以增加其深度、廣度和力度。編輯過程是一個不斷充實、不斷完善的過程。編輯對象的內在聯係可謂之“骨架”,而其量的優勢和形式的多樣化可謂之“筋肉”。既有“骨架”又有“筋肉”,方可稱之為真正的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