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圖書編輯美學的特征及原則?(2 / 3)

5.和諧

和諧是事物和現象的各個方麵按照一定的固有規律和秩序排列組合或相互運動而產生的完美配合和相互協調,是其係統內部的一種自洽性。構成和諧的要素有整齊、呼應、映襯、連貫、合理、嚴密、平衡、一致等。理論之美表現為內部和諧結構及關係與外部和諧功能之間的協調一致。和諧原則要求編輯對象的內容和形式在真實、準確、科學、統一的基礎上,達到虛與實、疏與密、強與弱、長與短、散與聚、動與靜等諸種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因素的適度一致。

和諧原則在編輯活動中的運用包含兩層意思:其一,形式的變化與內容的要求相互協調一致;其二,局部與整體之間在表現特點、布局結構和比例關係等方麵相互協調一致。運用和諧原則可以使編輯對象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處於矛盾統一、相互協調的狀態,從而使其呈現出“思與境諧”、情理相稱、褒貶適度、文題一致、圖文相宜、布局合理、主次分明和有組織、有層次、有秩序的整體效果,給人以穩定、悅目、舒適、優美之感。

6.奇異

奇異是事物和現象的各個方麵之間的相互對立和不協調,是和諧的存在基礎。以突破一般規律的特殊形態來表現對象,從而達到強調、突出對象的效果。奇異原則在編輯活動中的具體運用,體現在如下一些方麵:

(1)利用編輯對象內在的不和諧因素,建構不和諧關係,充分表現矛盾衝突;(2)抓住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環節和脈絡,故意布設懸念、疑陣等認識障礙,以造成認識過程中的跳躍和突進;(3)在編排方法上,標新立異,不拘傳統規律,有所突破和創新;(4)在語言文字方麵,故意錯置或實現語言的模糊性和刺激性以及語言節奏的跳躍等;(5)在結構方麵,如敘述順序的倒置和穿插,組合方式的錯落有致等;(6)在版麵上,異體、異號印刷符號的運用,色彩的突然過渡,線條的隔離,文圖相間等;(7)在修辭方麵,或設疑問難,或比擬隱喻;(8)在層次處理方麵,利用版麵空間和其他版麵因素將內容不相協調或易產生糾葛和混淆的部分分離隔斷。運用奇異原則旨在突出重點,突出一個“新”字,使得編輯對象有新奇奪目的優勢,給人以別具風格、麵目清新的感覺。這樣常常形成快感和崇高之美。

7.集中

集中是美化客體對象的一個普遍原則。這是由於同向結構並列會使對象自身強化。圖書編輯工作從一開始就要求集中。事實上,人類的文化是無限豐富的。而任何一部書,都隻是這無限中的有限,都要圍繞不同目的,集中某一方麵的知識,因而每一本書都要有一個集中點。這一集中點可以是內容的,也可以是體裁形式的,可以以作品為中心,也可以以作者為中心,可以以空間為中心,也可以以時間為中心,還有更多的是以幾條線相交叉,以多維的坐標為中心。一般說來,編輯一本書所選的集中點應當明確、清晰、獨特。

8.有序

有序也是客觀事物美的基本形態。因為集中到一起的文章總要有一個先後排列的順序,所以集中和有序是圖書編排藝術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兩種手段。最常見的諸如按時間順序、地域順序、作者順序等。但從編輯工作一開始就出現了多維的序列,比如孔子編《詩經》就先按體裁(風、雅、頌)排列了大的順序,然後每一類中又按地區和時間再次進行排列(十五國風;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一本書往往要包容十幾篇乃至幾百篇作品,有時很難找到一個集中點和一條序線,往往采用分“輯”的辦法,即先找出幾個小集點,並圍繞這些小集點將作品集中,然後再由幾個小集點聯成一條序線。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荷花澱派短篇小說集》,按該流派的代表作家分為五輯,然後再按這些作家影響的大小排列而成為一條序線,編排全書。在編輯大型的叢書、套書、文集、選集、全集時,要找到一條序線更加困難,這時編輯經常以“卷”、“編”、“集”的方式,把性質不同、題材各異的文章按照幾個集點集中在一起,然後再順序編排。

9.新奇

新奇即新穎、奇特。美與新總是共存的,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的東西不可能是美的。圖書的新穎主要表現於文本內容要有新意。但這裏著重要談的是編排藝術的新穎美。中國青年出版社的編輯王世義同誌曾說過兩個例子。他在一次全國邏輯學術會上,了解到有兩位作者搜集了若幹有關推理的故事,就約請他們擴大範圍,全麵介紹形式邏輯知識,要求打破傳統的從概念到概念的寫法,先講故事、提問題,然後再講答案、講知識,以提高書稿的可讀性。於是編者又建議在每則故事後寫個“簡單的小結”,比較係統、扼要地講一下這部分的邏輯知識,並定名為《趣味邏輯學》,出版後很受歡迎。文藝書籍的編輯工作在創造新穎美方麵有更為廣闊的天地。僅以短篇小說為例,就有多種不同的編法:作家的個人專集、選集、自選集;年度優秀短篇小說選集,年度獲獎短篇小說選集;某一刊物、某一地區、某一流派的小說選集;某種題材、體裁的短篇小說集等。

10.特色

美的事物總是具體的,而“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所以美的事物又總是富於特色的。千人一麵、千部一腔的東西不會給人以美感。編輯工作是一種體現著編輯人格、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懷的創造性勞動,因而他所采用的編輯藝術語言,他所創造的編輯美,總會深深地打上編輯的個性烙印,從而形成了不同的編輯風格和編輯美的特色。對同一個選題,不同的編輯會創造出迥然不同的編輯美;即使對同樣的一批文稿進行彙編,在不同的編輯手中,也會創造出各具特色的形式,比如有的嚴謹,有的活潑,有的工整,有的新奇,有的舒緩,有的明快等等。

以上簡要探討了編輯美的基本原則及主要形態,並不全麵。一般說來,這些是對書稿編輯的共同要求,即在一本書中都程度不同地有所體現。當然可以有所側重,也許正是由於各有側重,才形成了編輯美豐富多彩的特色。編輯的審美是主體對客體的感受、體驗、審辨和能動性的創造,體現著主客體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編輯的審美活動,就其心理功能而言,與人類的一切審美活動一樣,是主體對客體所產生的動情的、積極的綜合心理反應。在審美活動中,具有審美能力的,我們稱之為審美主體;能夠體現美,或者能給人以美感的被觀感的事物,稱為審美客體。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認識有一個發現的過程,而審美客體對於審美主體來說則是一種存在和反映,是一種美的折射。編輯活動中,具有審美能力的編輯人員就是審美主體,而有著一定質量和價值的文稿即是審美客體。編輯的審美活動以對對象的直接感受為起點,經由包含想象、理解的內在的主動領悟,進而成為編輯審美活動特有的動態結構。

(三)編輯的審美感知

人們在感知對象時,總要調動以往的經驗作補充。把過去曾由對象所喚起而建立的某種情緒上的暫時聯係恢複起來,從而使過去經曆的情緒因素也遷移到眼下的對象上去,這就引出了通常所說的審美感知的感情色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巴金作為《文學季刊》編輯讀到曹禺的《雷雨》時感動得流下眼淚;馮雪峰擔任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時讀到杜鵬程《保衛延安》手稿後沉浸在興奮和喜悅之中等。但這些事例畢竟與通常的賞讀等接受感知的心理有更多的相通之處,並沒有揭示出編輯特有的感知心理。而編輯感知心理反應更顯著的表現在基於以往經驗的職業性之上,如同音樂家對於音響和節奏變化的感受特別靈敏一樣,編輯對於自己的工作對象——各類文稿、書稿也有特殊的敏感。這種專業性敏感是長期積累和反複比較的結果。因為審美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

任何編輯,在其成為編輯之前都有其自身的知識構成和一定的審美能力。但是在長期的職業訓練中,審美意識在編輯頭腦裏表現得逐漸強烈。編輯活動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一項審美意識的蘇醒與再生。隨著編輯活動的逐步深入,編輯不斷充實、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鑒別和審美能力,使審美意識成為一種定勢積澱於人的心理狀態。有了這種積澱,審美能力不斷增強,專業性的敏感也相應增強,它使主體在千姿百態而富有變化的對象麵前具有特別敏銳的排異選擇能力,使主體對無關的感知盡可能抑製下去,而與特定對象有關的感知則高度興奮起來,在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形成相應的優勢興奮中心。這樣在選題、組稿和審讀等環節對具體對象的整體和部分根據其不同的屬性分別獲取或領悟到各種不同的美,並且在改稿、編輯時在對象物態化的環節中使對象的美更為強化和顯豁化,以編輯自身的選擇來引導讀者的選擇。編輯的審美感知還總是把審美對象作為精神產品這樣的特殊對象來做整體審視。而審美對象總是有所側重和不完滿的,它賦予感覺以個別的屬性。由於“統覺”的作用使主體可獲取不限於個別屬性的感知,而能將已有的知識、經驗、情感、興趣、意誌的目的指向性融入對對象的感知中。這種感知不再局限對象的個別、殘缺的現象和本身,而是將這些個別感覺與對象的完整映象相結合,從而在局部中看到整體,在殘缺中看到完整,在個別中看到一般,從無序中看到有序。實際上編輯總是有意無意地受製於自己的文化建構及職責。用全社會大文化的眼光來審視各種不同的對象,洞察其隱含在個別和局部中的整體價值,並且在再創造中辯證地處理上述各組對立統一的關係,以便使受眾發揮統覺作用,讓他們在有限的對象中,獲得更為豐富的感受。

(四)編輯的審美情感

情感是審美心理中最活躍的因素。它與認識不同,不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屬性及其相互關係的反映,而是人對自己與外界所結成的關係的反映和評價。編輯的審美也與一切審美活動一樣,在與自己的對象接觸時是決不會無動於衷的,總是依據對象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一定的態度。這種態度的心理形式,就是編輯的情感色彩。編輯在給對象的評價中還融合了對自己的行為和主張的評價。總之,編輯的審美情感也與人的通常情感一樣,是與編輯主體的要求、願望、理想密切相關的,是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的。但大千世界,每個人的情感差異是很大的。誠然,編輯在處理對象時也不乏“英雄所見略同”或“相見恨晚”這樣的現象,但在多數情況中,編輯是很難遇到與自己情感完全切合的對象的。編輯總是麵對著比自己的主觀願望更包羅萬象的對象。編輯的實踐中經常碰到的事情是:即使是按照自己的計劃所組成的稿件或按照自己的意見修改過的稿件也總有不盡如人意的感覺。這就要求編輯從職業特殊性出發,具有情感上的包容性:一方麵編輯的審美情感帶有個人體驗的主觀性;另一方麵編輯又要潛心體驗作者的情感願望。編輯並不強求作品一定要符合自己的情感和口味,以自己的好惡來決定取舍,而總是在充分體驗了蘊含在稿件中的要求、願望和理想來顯示自己的評價態度。所以,編輯對美的感受就有賴於這種主、客觀的交融。編輯的職業主觀性就體現在情感的包容性中。容納對象的差異性、豐富性也是編輯的主觀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