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編輯行業與人類審美創美活動的關係
美是人類與客觀世界對象性關係中的一種表現關係。即人的本質力量(感覺能力、智慧、情感、意誌和一切創造精神的總和)與對象事物形式之間的表現關係。在實際生活中,絕大多數時候,人們總是既用善的標準(功利標準)同時又用美的標準來判斷、評議對象。人們要求對象既善又美,要求善與美的和諧統一。美的理想不是純粹的美的形式,而主要是美的內容、實質、功用。這種現象和要求也同樣體現在編輯活動過程中。
1.從生產方麵看
編輯處於中介位置,起著橋梁紐帶的作用。編輯活動連接著生產和銷售兩個環節。同時也聯係著廣泛的作者群和廣大的讀者群。編輯需要了解不同作者各自不同的特點、優勢,他們的研究課題、成果和趨向,同時也要了解現實社會中讀者的文化取向。編輯是作者和讀者的往來使者,一方麵,他不斷地將來自社會、來自讀者的信息傳遞給作者,另一方麵,又不斷地把作者的精神產品(經過編輯人員的選擇、過濾、加工)傳遞給讀者。因此,編輯活動對於傳播、積累和提高人類文明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從開發智能、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高度看,編輯工作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能源工程”。在這項偉大的工程中,編輯人員以其精妙入微的構思,高屋建瓴的謀劃使編輯主體的本質力量移入編輯客體,達到主客體高度和諧統一,創造出形形色色的編輯美。因而每一部出版精品都是人類文明、智慧和創造力的積累,蘊含著冷靜的理智和火熱的激情,燃燒著崇高的理想和對美不懈的追求,聯係著編輯、作者和讀者的心靈,成為他們共同作用的精神成果。
2.從消費方麵看
信息技術時代的讀者向圖書編輯活動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我們隻要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和近兩年的出版物中任意抽取一兩本略加比較就能顯見其中的差別。改革開放一改過去出版界沉悶、單調的局麵,使出版業呈現欣欣向榮、百花爭豔的繁榮景象,從而為廣大讀者選購所需出版物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一般多注重圖書的實用效應,強調圖書內容的科學性、真實性、可讀性,即以內容是否豐富、翔實,是否合乎生活邏輯,是否具備較高的文學品位,或者較大的科學含量和較多的理性思考,在價值上能否為社會提供人生定向、心靈的歸依和信仰的關懷作為評判圖書價值的尺度,而圖書的裝幀質量、圖片質量、色彩調配、格局安排、字體選用、圖文一致等一向被編輯和讀者忽視。近年來的圖書出版物則麵目更新,不僅在內容上盡量做到活潑新穎,形象感人,滿足讀者在某方麵的實用需要(或求知、或娛樂、或消遣),而且還追求版麵內容統一諧調,格局美觀完整,墨色濃淡適宜,空白恰到好處,內容條塊錯落有致,韻律感強。置於特定環境中,能體現持有人的某種情趣。
因此,可以認為,如今的廣大出版物消費群不僅以實用為標準,而且同時以審美標準評判出版物,選購出版物。例如,淡淡淺黃紙張上鑲嵌的《老照片》讓人如歸曆史,仿佛光陰的無情把昔日潔白的圖書衝洗成古舊的微黃,給人一種莊重、靜穆、凝滯的美感;以黑灰暗色調為主色的封麵產生石材或銅材的厚重質感,十分搶眼,讓人一見便愛不釋手。如今裝幀、編排、設計精美的色彩絢麗、圖文並茂的圖書已成為高雅、時尚的好禮品,漂亮的外觀似乎比圖書的內容更受青睞。圖書是科學文化的載體,它既是科學文化的傳播工具,又是科學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寶藏。我國人民有著珍藏圖書的悠久曆史,世界人民也有珍藏圖書的喜好,這就要求我們從內容到形式全麵提高圖書的質量。隻有真正從內容到形式獲得國內外讀者喜愛的圖書,人們才覺得有珍藏的意義。這不僅可以滿足他們科學文化的需要,也可以滿足他們美化生活的需要。
3.從公共關係方麵看
按照美的原則處理好作者、編者、讀者的關係,協調各種矛盾,減少社會摩擦,爭取作者和讀者的理解和支持,從而使出版物在激烈的競爭中求生存爭發展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圖書編輯美學的客觀必然性
編輯工作,作為人類的一種意識行為,自古以來都是按照一定的審美原則,在一定的審美觀指導下運作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編輯事業也不斷向前發展,對其中遵循的美學規律的認知,也經曆了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麵到係統化的漫長進程。在世紀之初的今天,回顧圖書編輯美學走過的艱辛曆程,深感作為人類發展必然結果的圖書編輯美學同其他一切學科體係一樣,需要建設起清晰的認知體係。
首先,圖書編輯美學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人雖然不能隨意創造規律,但人可以認識規律、運用規律。人不但能夠按照美的原則建設外部事物,而且能夠按照美的原則建設人類自身。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說人類文明的每一進展,不過是人對自身美的創造的外化。人最終決定了應該創造什麼樣的世界。至於編輯事業中的美學問題也是一樣,編輯的審美意識和水準最終決定了圖書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質量。就我們的編輯隊伍來說,在改革開放大潮的衝擊下,舊有的觀念、格局和舊的編輯印刷生產條件下形成的編輯思想,已經與急劇變化的時代生活拉開了相當的距離。因此,一個優秀的編輯工作者,除了掌握一些必備的技術環節,如學會電腦、編輯機等的操作以外,更重要的,也更為迫切的是要具有與時代生活合拍的現代人意識,其中更清醒、更自覺的審美意識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編輯工作者,應該不滿足於對美學形而上的了解,而應力求使自己的工作置於更切合編輯工作實際的美學原則指導之下。形成一門專業性更強的圖書編輯美學就成為眾多編輯工作者的共同期盼。
其次,圖書編輯美學是編輯事業自身發展需要的產物。我國古老的簡策書編輯,乃至線裝書的編輯,固然有其審美的需要,但基本還是以實用為主要目的,自然提不出明確的美學理論。到了現代,隨著現代編輯事業的誕生和緩慢起步,編輯的審美意義已漸漸開始受到重視,在審稿、改文、版麵安排、裝幀美化等方麵有了明確的美學追求,但由於生產手段和社會觀念所限,編輯工作中的美學價值還沒有被充分認識,美的體現被視為編輯過程中的附屬品,認為僅由美工和美編就可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審美在編輯工作中仍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而在當今的信息技術時代,人們的生活觀念、社會觀念和生產技術手段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電腦逐步進入編輯、製版、印刷工作中,引起世界範圍出版編輯業的變革,同時也改變著人們對編輯工作的認識和要求。先前人們隻能想象的三維圖像或多元拚合圖像、變形圖像,如今在電腦製作中是輕而易舉的事。隻要輕輕按動鼠標,電腦屏幕上就會幻化出千姿百態、妙趣無窮的圖像。字體、字形、比例、色彩的選用幾乎到了隨心所欲的程度。隻要人們可能想象的設計,在電腦空間中就有可能實現。因此可以說,先進的編輯、製版、印刷技術給編輯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創造和審美潛力。今天的編輯事業麵臨著美的挑戰,而美的競爭已成為出版業競爭的主旋律。麵對這種形勢,我國的編輯事業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當中首先要考慮的是圖書編輯美學尺度及規律問題。以往偏重於內容選擇和版麵安排的技術性操作的編輯學,已經不能滿足發展了的編輯事業的需要。時代呼喚圖書編輯美學,換言之,圖書編輯美學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