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是一個時間概念,主要指20世紀90年代網絡出現後的信息時代。當代編輯人員不僅包括傳統媒體的編輯群體,還包括新興的網絡媒體的編輯群體。這一章的內容主要包括:影響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新因素;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內容;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角色、功能和地位的嬗變;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素質要求。
(一)影響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新因素
1.網絡的迅速發展及其對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影響
最早的網絡是1965年建成的美國軍用信息網。其初衷是在戰爭期間能夠為其軍方順利地傳遞軍事情報,保持信息的暢通。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軍事上的技術逐步地轉為民用,並且越來越成熟。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在國際上已有40多年曆史,但在我國還隻有短短的幾年。雖然互聯網在我國起步較晚,但發展與普及速度之快,影響之大,令人驚歎。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05年1月19日在北京發布了《第十五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該報告公布了我國最新的互聯網上網計算機數、用戶人數、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冊等方麵的情況統計信息。報告顯示,我國上網用戶總數為940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8.0%,其中使用寬帶上網的人數達到4280萬;上網計算機達到4160萬台,增長了14.6%;NC下注冊的域名數、網站數分別達到43萬和66.9萬,分別比半年前增長了5萬和4.3萬;網絡國際出口帶寬總數達到74429M,PIV4地址總數59945728個,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4.8%和4%。可見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增長非常之快。網絡的出現,使信息的流通速度成幾何級數增長,它使傳統媒體的創作方式、編輯方式、印刷方式、發行方式和閱讀方式都產生了變化。而這些,對於傳統媒體編輯人員的把關而言,都是一種全新的挑戰。
首先,網絡的出現使傳統媒體的編輯人員有了更多的信息選擇,但也增加了編輯人員選擇信息的難度。網絡的搜索引擎功能為編輯人員及時找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提供了一條捷徑,編輯人員可以通過網絡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並且建立信息庫,將獲得的信息加以保存,以備不時之需。然而,在網絡的信息海洋中,虛假信息不斷,要找到幾條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普遍感到不太容易。
其次,編輯人員處理稿件的方式,也不再是傳統的線性編輯方式,而是在計算機上通過特定的軟件進行操作,即所謂的非線性編輯方式。編輯與校對合二為一,複審、終審同樣在計算機上進行。如果是紙質出版物,出版社在定稿後,或者以盤片發稿,或者與印刷廠聯網,網上發稿,網絡出版。總之,用鼠標輕鬆點擊幾下,一切就完成了。這些,無疑給把關帶來了便利和高效,但也對把關者的專業技術素質提出了新要求。
2.大眾文化的興盛及其對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影響
美國學者約翰·梅裏爾和拉爾夫·洛溫斯坦曾經提出過著名的EPS循環說,認為人類的文化發展史如果以傳播方式來進行劃分,則大致可以分為精英文化——大眾文化——專業文化三個階段。古時候,人類的任何成果幾乎都局限於上層統治階級,文化被少數精英壟斷。隨著教育的發展、識字率的上升,特別是隨著大眾媒介的普及,文化逐步進入到普通民眾階層,大眾媒介帶來了大眾文化傳播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廣泛性。但是,早期的“大眾文化”在英文中稱massuctlure,是個貶義色彩非常強的詞,指的就是為平民準備的一種低等文化,主要是商業利益驅動的文化產品,特別是大眾傳播產業的典型產品,如電影、廣播、電視、音像產品、廣告和流行出版物之類,這些產品似乎天生就有粗俗、低級、平庸、無聊這樣一些特點。從20世紀中期到現在,人們用populareulture取代了massculture,消除了其中的貶義,體現了人們對於大眾文化的一種寬容態度。但它仍然招致了阿多諾等人的嚴厲批判。他們的批判主要集中在這樣三個方麵:大眾文化呈現商品化趨勢,具有商業拜物教特性;大眾文化生產的標準化、齊一化,導致對個性的扼殺;大眾文化是一種支配力量,具有強製性。他們的觀點有失公允,但他們的警示所提出的問題,即傳媒大眾化後的媚俗煽情傾向,確實值得當代傳媒把關人深思。低俗文化泛濫已經是近年來一些媒體存在的普遍現象。過去的傳媒正襟危坐,板著麵孔訓人,嚴肅有餘而活潑不足,到現在又過了頭,報紙的版麵、電台、電視的節目在變得越來越親切的同時,也成了娛樂和花邊新聞的集錦。各類名人的逸聞趣事、隱私,社會生活中的凶殺、色情,都是很多媒體十分熱衷的傳播內容。有業內人士說,“在相當一段時間,我們媒體的構架似乎就變成了兩條腿:一是炒星,一是揭黑幕。”
但媚俗不應該是媚俗傳播的必然理由,我們在爭取受眾的同時,不能忘記媒體的社會責任,不能單純地“你需要什麼,我就傳播什麼;大眾喜歡的,就是應該傳播的”,不能單純地、簡單地去滿足受眾的獵奇欲、窺私欲,去迎合受眾的低俗心理。正如李希光所說:“對於受眾的需求,首先應該要滿足,否則大眾傳媒就沒有生存的意義和價值。其次,這種需求是可以塑造的。”所以在滿足大眾需求的同時,我們不要忘了,作為文化傳播的一種載體,我們更應該引導受眾的需求,不能單純去迎合受眾的胃口,並將此成為低俗傳播的理由。“文化”一詞在中文中最早出現於《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化成天下”才是文化最初的本意。
在世界範圍內,雖然各國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給文化下的定義多達200餘種,但我們不應該忘記100多年前阿納爾德所下的定義:“文化就是通過學習人們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說出的最好的東西而達到人類自身之完美的活動。通過這種學習,人們就可以用新鮮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衝洗自己陳舊的觀念和習慣。”從這種意義上去理解,我們在意的、我們應該傳播的文化,應該是“人們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說出的最好的東西”,是先進的思想、先進的觀念、先進的科學技術、先進的經濟發展水平等等,它能促進人類的發展與進步,而要做到這一點,就更需要編輯人員的把關選擇,需要編輯人員的正確引導。
3.市場經濟和文化體製的改革對傳統編輯人員把關的影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市場經濟和文化體製改革的步伐加快,傳媒的市場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日益強烈。然而,麵對來自國際和國內兩個市場的信息和壓力,編輯人員對信息進行把關時困惑不已。比如,在國際上,編輯人員在把關時如何努力消除西方主流媒體將中國“妖魔化”的傾向,把我們的信息真實地展現給世界?又如何有效地防止媒介帝國主義的傾向和信息侵權?在國內,編輯人員在把關時如何處理好廣告主和受眾的關係,如何才能做到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統一?上述種種問題,一方麵突顯了編輯人員把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麵也說明了編輯人員把關的複雜性和艱難性。但不管如何轉變,誠如錢宏、張國功在《編輯學刊》1999年第4期的《轉型期編輯群體的價值自審與文化理念》一文所指出的那樣:在向市場經濟轉型中,出現了編輯人員在知識經濟、文化產業大潮中把關時的價值自我迷失,故編輯人員堅守的文化理念不應走向迷失而應更加自覺;在向信息時代轉型中,編輯人員的地位與價值不會被現代科技所淡化和取代,而是更加積極主動,因為信息海量中的人們需要有人對信息進行選擇、整合和分類(或者是需要一個信息管家);向現代化轉型中,文化價值意識依然是編輯人員永遠的立身之本。編輯人員的文化設計功能,就是優化現代多元文化的整合與進步,編輯人員的選題本質上就是為人類文化之脈的生息相傳而尋找新與舊、今與昔、民族與世界之間的連接點。總之,在市場、高科技、現代文化轉型甚至一切新的變化或變異中,編輯人員應贏得應有的尊嚴。
(二)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內容
前麵我們說道,對傳統媒體的編輯人員而言,他們肩負著對信息進行選擇把關的職責,通過他們的把關,選出傳播機構認為值得傳播的信息加以傳播。那麼當代傳統媒體編輯人員把關的具體內容到底是哪些呢?
1.把政治關
傳統媒體表麵上似乎隻是一種傳播信息和提供娛樂的工具,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思想意識引導和政治控製的工具,是上層建築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全麵而集中地反映著每個時代的政治生活,宣傳政府當局的決策,並向受眾傳輸符合政府需要的意識形態。因為傳媒一般都是控製在國家統治階級的手中,它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現代傳媒有“第三隻眼”之稱,但這“第三隻眼”是不受普通人的大腦控製的,它是由社會上層統治階級所決定的。不管在哪個國家,哪種製度下的社會,都是上層統治階級決定著應該向受眾公布什麼、隱藏什麼,傳媒為受眾設置了一定的議題,同時又堵住了一些話題。像美國這樣的標榜民主和自由的國家,它的媒體一樣的也是控製在統治階級的手中。它所宣傳的思想和意識形態也必須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有資料顯示:美國絕大多數的受眾是通過電視、報紙等傳媒來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的,比如說,美國《華盛頓郵報》上刊出一篇攻擊中國國有企業工人下崗的文章,這就會成為美國民眾甚至是國會議會成員的知識來源,如果這些人中有人就此發表看法,並將此看法進一步發表在其地方報紙上,這就進一步形成了美國的“民意”,而這種“民意”的控製,最初還是由其上層社會所決定的。
說到底,傳媒隻是一個國家的“話筒”,它傳遞著一個國家政府的意誌。所以,編輯人員應該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編輯人員是手握“話筒”的國家意識形態的宣傳者和發言人。參加過1982年英阿馬島之戰報道的馬科斯·黑斯廷斯就曾坦言:“沒有哪個新聞工作者在自己的國家處於戰時還能保持中立。”事實上,不僅戰時就是平時媒體保持中立也是不可能的,盡管某些西方媒體標榜“中立、客觀”,也僅限於不在作品中發表主觀評論,在材料的選擇、處理上,媒體的傾向性還是掩蓋不了的。我國的編輯工作者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的意識形態的宣傳教育,就依賴編輯人員的工作。編輯人員工作的實質就是通過編輯出版的具體實踐,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係列方針、政策,為新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精神食糧,具有很強的宣傳和導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