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1 / 2)

(丙)子部周秦諸子,自名家學,彙刊始盛明之嘉靖、萬曆。而校讎極盛清之乾隆、嘉慶,有如餘姚盧文弨抱經之校刻《荀子》二十卷,《賈誼新書》十卷,《董子繁露》十七卷,蔡邕《獨斷》二卷,《顏氏家訓》注七卷;鎮洋畢沅秋帆之校刻《山海經》十八卷,《墨子》十五卷,目錄一卷,《呂氏春秋》高誘注二十六卷;陽湖孫星衍淵如之校刻《六鞱》六卷,《晏子春秋》七卷,《孔子集語》十七卷,《孫子》魏武帝注二卷,《孫子十家注》十三卷,《吳子》一卷,《燕丹子》三卷,《鹽鐵論》十卷,《抱樸子內外篇》八卷;全椒吳鼒山尊之校刻《韓非子》附顧廣圻《識誤》二十卷;江都秦恩複敦夫之校刻《列子》盧重元注八卷,《鬼穀子》陶弘景注一卷,《法言》李軌注十三卷;嘉善謝墉金圃之校刻《荀子》楊倞注二十卷;武進莊逵吉伯鴻之校刻《淮南子》高誘注二十一卷;西吳嚴萬裏叔卿之校刻《商君書》五卷;蕭山汪繼培之輯注《屍子》二卷,箋《潛夫論》十卷,鹹稱善本。其彙刻行於世者,則有刻明嘉靖癸巳顧春世德堂大字本之《六子全書》。(《老子》二卷,《河上公章句》,《莊子》十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列子》八卷,晉張湛注,《荀子》二十卷,唐楊倞注,《揚子法言》十卷,宋司馬光集注,《文中子》十卷,宋阮逸注。)有明萬曆戊午常熟趙用賢之《管韓合刻》。有清嘉慶丁卯蘇州書坊彙刻之《十子全書》。有同治間湖北崇文書局彙刻之《百子全書》。有浙江書局彙刻之《二十二子》。世德堂素稱佳刻,然未若浙江書局彙刻《二十二子》之出清儒讎校本。先是同治十三年甲戌之秋,浙江書局欲刻諸子,購得《十子全書》一部,而德清俞樾曲園在蘇州從坊間假得觀之,乃嘉慶甲子重鐫本也。十子者,《老》、《莊》、《荀》、《列》、《管》、《韓》、《淮南》、《揚子》、《文中》、《鶡冠》也;首刻康熙十六年張芳序,則為《莊子》而作,不知何以取冠全書?又刻嘉慶丁卯黃丕烈序,則為王子興刻《九子》而作;《九子》者,《荀》、《揚》、《文中》、《老》、《列》、《莊》、《鶡冠》、《管子》、《淮南》也;視《十子》少《韓非子》,不知何以並為一談也?《十子全書》,本非佳刻;其中惟《荀子》用謝墉本,《淮南子》用莊逵吉本,尚不乖大雅。而重鐫本又坊間逐利雜湊而成,體例不一。樾謂未可據依,因詒書力爭於浙江巡撫楊昌濬。《春在堂隨筆》詳載之。然仁和譚獻《複堂日記》則稱:“浙江書局刻諸子:《荀子》,謝墉、盧文弨本。《董》、《賈》皆盧本。《法言》,秦恩複本。《中說》,明世德堂本。《老子》,會稽章氏原本校聚珍官本。《文子》,聚珍本。《管子》,明趙用賢本。《孫子》,孫星衍十家注本。《商君書》,湖州嚴萬裏本。《韓非》,吳鼒、顧廣圻本。《墨子》,畢沅、孫星衍本。《呂氏春秋》,畢沅本。《淮南》,莊逵吉本。《屍子》,汪繼培輯本。《晏子春秋》,孫星衍本。《列子》、《莊子》,皆世德堂本。”凡十八子,薈萃名刻,豈曰徒然;與《春在堂隨筆》不同,豈俞樾一書之力耶?惟浙刻今《二十二子》中《老子》署據華亭張氏本校刻,似與《譚記》、《老子》會稽章氏原本校聚珍官本者不同;然華亭張氏本者,蓋聚珍官本之所自出。

浙刻《老子》,名為據華亭張氏本,實據浙江聚珍本;觀其附識稱遵聚珍本校,及“玄”皆避清諱作元,可見也。至譚氏之所未記者:《黃帝內經》,明武陵顧氏景宋嘉祐本。《山海經》,畢沅本。《竹書紀年》,徐文靖本。《孔子集語》,孫星衍輯本。合《譚記》十八子稱《二十二子》。《譚記》又稱:“欲廣之《韓詩外傳》,趙懷玉本。《吳子》,孫星衍本;《鹽鐵論》,汪繼培本;《新論》,孫馮翼輯本;《潛夫》,汪繼培本;《抱樸子》,孫星衍、嚴可均本;《說苑》、《新序》、《傅子》、《正論》、《申鑒》未見善本;以上皆《群書治要》所收。又欲廣以《太玄》,萬玉堂本(《天祿琳琅後編》著錄誤入宋版,實明刻也);《論衡》足本,閩中周季貺藏;《文心雕龍》,黃叔琳本,顧廣圻校;《金樓子》,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本;劉子無善本;《風俗通義》,有錢校本。如此則唐以前成家著述備矣。以許邁孫所藏足本《意林》續之,豈非藝林盛事!”此則譚氏之所欲廣,而浙刻之未及備矣!浙刻《二十二子》,卷端多署據某本刻;而湖北崇文書局刻《百子全書》,則不著何據。然就譚獻校讀而著之日記,亦有可考見者:《孔子家語》,宋薛據本。《孔叢子》,明書帕本,《爾雅》、《孔臧賦》、《連叢》皆刪去。而《荀子》則勝盧校所摘俗本;蓋頗雜用宋元本,又多依注改定。《鄧析子》,江山劉履芬彥清得宋本景寫付刻,譚氏為撰校文;瑞安孫詒讓仲容又撰拾遺,大都據《意林》、《繹史》及舊鈔本;而鄂刻則與譚、孫所見鈔本合雲!《屍子》,孫星衍本。《韓非》,趙用賢本,後數卷中有意改數處,故與浙刻吳鼒《韓非》後顧廣圻《識誤》所雲今本不全合。《太玄》,五柳居陶氏刻《司馬公集注》影宋本。《墨子》,畢沅本,而中有依高郵王念孫石臞《讀書雜誌》刊正者。《鬼穀子》,似出《道藏》本,脫誤至數十百處。(博嚐以正統藏本、秦刻、鄂刻鬼穀三本互校,其中頗有一二處鄂刻勝者。)《鶡冠子》出《十子書錄》朱養純評本。《金樓子》出鮑氏知不足齋叢書本。《白虎通》,據何允中本。《牟子》,孫星衍本。《山海經》與郝懿行《箋疏》所據藏本不同,往往合於《藝文類聚》所引;鄂刻補遺,郝本僅有五則,參差互異,未詳鄂本所出。《列子》同明人仿宋刻。《莊子》校世德堂本多合,無注,附楊慎《莊子闕誤》;楊氏所見舊本,頗有可取。凡十六種。而亦有與浙刻合者,如《墨子》之用畢沅,《莊子》之用世德堂是也,惟浙刻連注,而鄂刻去注耳!鄂刻不稱佳本,而浙刻頗有名。然《譚記》又稱浙刻畢沅本《山海經注》二卷,不知何人校,卷四壞失二十字,又有跳行誤連上文者,(不在刻本,見吾友徐夷吾薇生《複堂日記補錄》稿本。)則亦不免乖剌!然底本佳,終是可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