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1 / 3)

閩監本,監本,明吳士元、黃錦等重修監本,汲古閣本。《公羊》則校以唐石經本,惠棟過錄何煌校宋注疏本,明正德修補宋監本,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穀梁》則校以唐石經本,何焯校宋餘仁仲刻單注殘本,明章邱李中麓(名開先)藏影宋鈔單疏殘本,何煌校元刻注疏本,明刻十行本,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爾雅》則校以唐石經本,明吳元恭仿宋刻單注本(八行十七字),元雪窗書院刻單注本,(十行十九字,注雙行二十六字。)宋刻單疏本(十五行三十字),元刻注疏本(九行二十字),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惠棟校本,盧文弨校本,《釋文》,葉林宗影宋鈔本,盧文弨《釋文》考證本。《論語》則校以漢石經殘字,唐石經本,宋紹興石經本,日本刻皇侃義疏本,陳鱣《論語古訓》引高麗本,明修補宋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孝經》則校以唐石經本,石台石刻本,宋熙寧石刻本,嶽珂單注本,明正德修補元泰定刻注疏本,(十行十七字,注雙行二十三字。)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孟子》則校以宋高宗行書石刻本,何焯校錄章邱李中麓藏北宋蜀刻大字單注本,何焯校宋劉氏丹桂堂刻單注巾箱本,何焯校嶽珂單注本,何焯校宋廖瑩中刻本,孔繼涵刻附音義單注本,韓岱雲本,宋刻注疏十行本,閩監本,監本,汲古閣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引古本,足利本(據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為校勘記,附於每卷之末,羅列諸家異同,使人讀一本,如遍讀諸本。又恐讀者不知此文之有異同也,故凡有異文者,於字旁加墨圍焉;有增有減者,於兩字之間加墨圍焉。其為讀者計,固甚周矣。然餘讀海寧陳鱣仲魚《經籍跋文》一卷,凡二十篇,宋本《十三經》、“四書”具備,獨《毛詩注疏》為元本耳!所記字句與今本異同,多有阮元《校勘記》所未見者,元校刻亦未竣事,而調撫河南。其子福喜孫撰《雷塘盦弟子記》稱:“校書之人,不能如家大人在江西之細心。其中錯字甚多,有監本、毛本不錯,而今反錯者。《校勘記》去取亦不盡善,故大人不以此刻本為善也。”特是彼善於此,卒未見有過之者。廣東、四川皆有本,而於諸墨圍皆不刻,大失阮元之意。獨光緒甲辰(光緒,德宗年號)上海點石齋石印本,墨圍俱在;密行細字,而幅之廣狹損半焉!

朱子“四書”,凡《大學章句》一卷,《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中庸章句》一卷,其中《大學中庸章句》有序,署淳熙己酉,而淳熙己酉原板四書,江南相傳僅二部:一藏汪士鍾閬源之藝芸精舍,一藏蔣培澤介青之壽鬆堂。而蔣氏所藏缺公孫醜二卷,於鹹豐己未(鹹豐,清文宗年號)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本,得成完璧。鐵琴銅劍樓本,蓋即汪氏所藏者。而蔣氏壽鬆堂,則為元刊宋本,由錢唐丁丙鬆生之八千卷樓以入南京圖書館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則有據吳縣吳氏仿宋本校刊“四書”雲。

(乙)史部        《四庫提要》以《二十四史》為正史,冠列史部。其彙刻行於世者:有明南北監之《二十一史》,有毛晉汲古之《十七史》,有清武英殿之《二十四史》,有金陵、淮南、江蘇、浙江、湖北五局儳配之二十四史。明南監本,多存宋監、元路學舊板,其無正德以後修補者,品不亞於宋元。北監校勘未精,訛舛彌甚,且多不知妄改,顧炎武《日知錄》既詳論之。汲古開雕,稱隨遇宋版精本考校,然訛脫不少,反多臆改。孫從添《藏書紀要》曰:“毛氏汲古閣《十三經》、《十七史》,校對草率,錯誤甚多,不足貴也。”其為世最所通行者,莫如武英殿本。乾隆四年(乾隆,高宗年號)武英殿校刊《十三經》畢,乃援宋監“顧茲《三史》,繼彼《六經》”之語,開雕全史,其目次為《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凡二十二史,中縫魚尾上右方,題乾隆四年校刊,每卷皆有考證。《明史》雕成在先,中縫不記刊行年歲,亦無考證。乾隆三十七年,四庫館開,從《永樂大典》中輯得薛居正《五代史》,四十七年校畢投進,四十九年鏤板,首列多羅質郡王等表文。欽定《四庫全書》以此列入正史,與《二十二史》、《明史》,合為二十四史。道光十七年(道光,宣宗年號),武英殿重修並刻《遼》、《金》、《元》三史附《國語解》。同治十三年(同治,穆宗年號),成都書院重刻武英殿《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五代史》。至於金陵、江蘇、淮南、浙江、湖北五書局合刻《二十四史》,其中金陵書局刻《史記》(僅刻《集解》,無《索隱》《正義》)、《漢書》、《後漢書》、《三國誌》、《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南史》、《北史》,淮南書局刻《隋書》(每卷各附考異),浙江書局刻《新唐書》,湖北書局刻《新五代史》,皆依汲古閣本。浙江書局刻《舊唐書》,則依江都岑氏懼盈齋本。而依武英殿本者,僅湖北書局刻《舊五代史》、《明史》,浙江書局刻《宋史》,江蘇書局刻遼金元三史(遼金元三史,依道光十七年武英殿刊附《欽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四十六卷,厲鶚《遼史拾遺》二十四卷,楊複吉《拾遺補》五卷,錢大昕《元史氏族表》三卷,《補元史藝文誌》四卷)六書而已。光緒間,泰西石印法初傳至中國時,粵之徐氏創同文書局,印精本書籍;最著名者為覆印武英殿《二十四史》,皆全張付印。徒以所得非初印本,字跡漫漶,乃延人描使明顯,便於付印;又書手非通人,遇字不可解者,輒改以臆,訛謬百出!尤可笑者!自明所據乾隆四年本,而不知四年所刻,固無《舊五代史》,又未見乾隆四十九年殿本,輒依殿板行款,別寫一通板心,亦題乾隆四年,書估無識,有如此者!然世乃以其字跡清朗,稱為佳本。竹簡齋印《二十四史》,遂用同文書局本,故錯字一仍其舊;而以合兩行為一行,有錯行者,有應另行而圖省紙,與前行迸為一者;至諸表則強以次葉附於前葉之下,乖舛不可究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