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宋慶元建安黃善夫刊本《史記》,宋景祐刊本《漢書》,宋紹興刊本《後漢書》,宋紹熙刊本《三國誌》,宋紹興重刊北宋本《晉書》,宋蜀大字本配元明遞修本《宋書》、《梁書》、《魏書》、《北齊書》,宋蜀大字本《南齊書》、《陳書》、《周書》,元大德刊本《隋書》、《南史》、《北史》,宋紹興刊本,配明嘉靖本《舊唐書》,宋嘉祐刊本《唐書》,吳興劉氏刊原輯《大典本》,《舊五代史》,宋慶元刊本《五代史記》,元至正刊本《宋史》、《遼史》、《金史》,明洪武刊本《元史》,而配之於清乾隆殿本《明史》,為《百衲本二十四史》,付涵芬樓用攝影覆印行世,縮損版式,冀便巾箱。其中所得宋本十有五種,元本六種,明本一種,以校殿本,有正文多出數葉者,有史注多出數十條者,其餘訂訛補闕,不勝枚舉!洵足以補殿本之罅漏,而為乙部空前之秘笈矣!名之曰“百衲本”者,始見嘉定王鳴盛西莊《十七史商榷》載:“有某氏者,自誇集諸宋版《史記》,共成一書,凡一百三十卷,小大長短鹹備,因李沂公取桐絲精者雜綴為一琴,名‘百衲琴’,故亦戲名此為《百衲史記》。”涵芬樓蓋有影宋《百衲本史記》,影宋《百衲本資治通鑒》雲。
司馬光《資治通鑒》,以嘉慶間鄱陽胡克家果泉刻胡三省注為通行。而胡克家刻,則元興文署刊本。莫友芝《宋元舊本書經眼錄》載:“元興文署刊本《資治通鑒》胡三省注二百九十四卷,裝九十六冊;刻字體多波折,四邊線極粗。嘉慶間,鄱陽仿刻,亦稱善本,而未能畢似也。明正嘉以來,是版歸南監,遞有修補。此本則元末版未漫漶時印。”蓋明以來刻《通鑒》祖本也。明南監本出於此,胡克家刻出於此!而胡克家之刻,其校讎屬之元和顧千裏澗。千裏《思適齋集》有《通鑒刊誤補正序》,有書元版《胡三省注通鑒》第八十卷後,於興文署刊亦有微詞。其《通鑒刊誤補正序》曰:“前鄱陽胡果泉中丞雕梅磵注《通鑒》(胡三省字梅磵)。史家此書空前絕後!然有三誤:溫公就長編筆削,不複一一對勘元文,遂或失於檢照。是其一也。梅磵雖熟乙部,間有望文生義,乃違本事。是其二也。今所據興文署本,並非梅磵親所開刊,故於正文,有未審溫公之指而錯者;於注,有未識梅磵之意而舛者。是其三也。當各纂為一書,博擇眾說,且下己意。夫知前之二誤,非遍究《十七史》而兼以旁通不辦。知後之一誤,必又資於興文以上舊本。”而書元版《胡三省注通鑒》第八十卷後,則舉通鑒晉鹹寧五年禹分九州一事,以證興文署刊之有脫訛,胡三省注之當辨正。而興文以上舊本之無胡三省注者,則有涵芬樓《四部叢刊》景宋紹興重刊元祐杭州本焉(元祐,哲宗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