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是文人,文學貫穿其生命的始終,他的一生是文學的一生。他的第一篇作品是《幽通賦》,寫作於回家服父喪時,那時他二十多歲;他的最後作品是《詠史》,作於洛陽監獄,那時他麵臨死亡。由於政治局麵的變化,班固文學的一生也有改變。首先是他經曆了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和帝四帝。光武去世,明帝即位,班固正式從事文學創作;而章帝時班固更得寵,創作進入高峰,寫出了很多精彩的作品;和帝時,由於外戚竇憲的專政,班固依附竇憲,其文學發生了轉變,讚美竇憲。因為竇憲的失敗,班固受到牽連,被仇人係於洛陽監獄,其文學多感歎身世。
班固最傑出的作品《漢書》是其大半生心血的結晶。從回家服喪整理父親的書稿到基本完成《漢書》,班固花了近三十年的時間。
班固的工作大多與文學有關。明帝時進蘭台,與人合作寫《世祖本紀》;後又負責校點秘書,寫作了從新莽到東漢之際的英雄人物傳;在蘭台,班固奉命寫作《漢書》。明帝去世,章帝即位,班固仍然是以文人的身份得到信任。進宮讀書,隨行獻賦,在朝論政。和帝時,竇憲掌權,請班固等人到其機關服務。班固、傅毅、崔駰等是當時最著名的文人,所以,竇憲機關的文章最盛。
班固一生的際遇也是直接與文學相關。因禍得福受益於其書稿,後來得寵也因為其文才,被害也與其因文名得到竇憲重用有關。
班固一生文學成就最高,其他方麵十分一般,僅從其官職來說,就非常低微,由蘭台令史始經玄武司馬到中護軍,終於行中郎將,沒有顯職。而其文學卻代有人傳。
一 、文學軌跡
班固文學生涯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從建武三十一年到永平六年為文學奠基期;從永平七年到去世為創作豐盛期。無論在何種時期,班固文學都是盛世文,是歌功頌德的文學。但是他的一生卻不都是值得稱讚,值得肯定的。從和帝即位,竇憲專權,班固的感情偏向了竇憲。但這不是班固個人的悲劇,而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是那個時代文人共同的悲劇。
東漢尤其是其後期,外戚、豪強、宦官爭權,政治黑暗。班固隻是這種政治下的犧牲品。
(一)光武帝時期和明帝早期:文學奠基期
班固聰明早慧,九歲就能背誦詩歌,十多歲就進了太學。他勤奮好學,學識淵博,卻不以才能高人,所以學者們仰慕他。“年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以此慕之。”《後漢書·班固傳》。
建武三十年,父親班彪去世,班固從洛陽太學回家服喪。在服喪期間,班固著手修改父親班彪的《史記後傳》。這是班固文學的開始。在修改《史記後傳》的同時,班固還寫過《幽通賦》,抒發情誌,希望有所作為。“有子曰固,弱冠而孤,作《幽通》之賦,以致命遂誌。”《漢書·敘傳》。
永平初年,東平王劉蒼開設王府,招聘人才。班固向東平王推薦賢良。班固認為,故司空掾桓梁,京兆祭酒晉馮,扶風掾李育,京兆督郵郭基,涼州從事王雍,弘農功曹史殷肅,“皆有殊行絕才,德隆當世,如蒙征納,以輔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為歎也”《後漢書·班固傳》。建議被東平王采納。
由於永平五年有人向朝廷告發他私自修改國史,班固因而被捕入京兆獄,其手稿也被抄收。私自改作國史的罪不輕,弟班超擔心他不能解釋原因,就詣闕上書,申明他的著述是為了繼承父親遺誌。加上手稿文采斐然,於是明帝沒有追究班固修改國史之罪。不僅如此,班固還被召到校書部,任命為蘭台令史。“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郡,收固係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固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台令史。”《後漢書·班固傳》。
永平五年寫《安豐戴侯頌》。《後漢書》記載:“下詔以安風、陽泉、蓼安、安風四縣封融,為安豐侯……五年……融卒,時年七十八,諡曰戴侯。”《後漢書·竇融傳。嚴可均《全後漢文》說:“《禦覽》五百八十八《文章流別論》:昔班固為《安豐戴侯頌》。《文心雕龍》:孟班之頌戴侯。”固除蘭台,適值融卒,作頌當在此時。陸侃如《中古文學係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87頁。
在蘭台,班固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同完成《世祖本紀》。班固升遷為郎。升遷為郎後,負責校對宮廷圖書,此時,班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班固傑出的著述才能更加充分地展現出來。於是,明帝讓班固繼續完成對班彪《後傳》的修改。“與前睢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紀》。遷為郎,典校秘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之。帝乃複使終成前所著書。”《後漢書·班固傳》。
從建武三十年到永平六年,班固修改《史記後傳》並且與人合作寫作了《世祖本紀》《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等列傳、載記,還有《奏記東平王蒼》。《史記後傳》等的史學特色和《奏記東平王蒼》的政治色彩以及《幽通賦》的抒情言誌,形成了班固創作的基本特點。
(二)明帝後期,章帝、和帝時期:創作豐盛期
從永平六年受詔著作《漢書》到去世,班固的創作沒有間斷。他的創作計《漢書》一百十五卷,《集》十七卷。
首先是《漢書》的寫作,從永平六年持續到建初八年,長達二十餘年。“固自永平中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至建初中乃成。”《後漢書·班固傳》 。
其次是《終南山賦》《覽海賦》《竹扇賦》《白綺扇賦》《答賓戲》《兩都賦》《典引》《耿恭守疏勒城賦》等辭賦和《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匈奴和親議》《與竇憲箋》《與陳文通書》《與弟超書》《難莊論》《功德論》《秦紀論》《離騷序》《離騷讚序》《東巡頌》《南巡頌》《竇將軍北征頌》(《車騎將軍竇北征頌》)《神雀頌》《擬連珠》《封燕然山銘》《高祖泗水亭碑銘》(包括《十八侯銘》)《弈旨》《馬仲都哀辭》《涿邪山祝文》《漢頌論功歌詩靈芝歌》《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卷二十四至卷二十六。《詠史》《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五。的創作。
永平十七年,與賈逵等人同獻《神雀頌》,共詣雲龍門,論《史記·秦始皇本紀》讚語之是非。永平十八年,撰寫《馬仲督哀辭》。
明帝去世後,章帝即位。因為章帝更喜好文章,因此,班固更加得到寵幸。班固頻繁進宮,經常隨巡。在隨巡時,班固應景寫作如《東巡頌》《南巡頌》;朝廷議論大事,他出麵詢問,並與公卿辯論,有議政之奏如《匈奴和親議》。因為表現優異,得到了很多賞賜。“固愈得幸,數入讀書禁中,或連日繼夜。每行巡狩,輒獻上賦頌,朝廷有大議,使難問公卿,辯論於前,賞賜恩寵甚渥。”《後漢書·班固傳》。
京師修起宮室,疏浚城隍,而關中耆老還指望朝廷建都長安。班固為此寫了《兩都賦》,“盛稱洛邑製度之美,以折西賓淫侈之論”,表示對朝廷定都洛陽決策的擁護。
建初元年,班固作《耿恭守疏勒城賦》。據《後漢書·耿弇傳》,耿恭於永平十八年三月引兵據車師,建初元年三月至玉門。曆艱難困苦死傷,餘十三人,鮑昱奏耿恭節過蘇武,因而拜為騎都尉。《中古文學係年》係班固之作《耿恭守疏勒城賦》於建初元年,是也。估計當在建初元年之末。因耿恭之事傳至朝廷,再議奏請等,亦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