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外戚專政。成帝即位,石顯等伏辜,劉向就被再次起用。劉向以故九卿召拜為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數奏封事,遷光祿大夫。這時,成帝大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將軍,秉政,倚太後,專國權,兄弟七人皆封為列侯。不知是什麼原因,怪事頻繁出現。劉向以為是外戚貴盛,王鳳兄弟用事引起的災變。而成帝正精讀《詩》《書》,瀏覽古文,不問朝政,下詔劉向領校宮中《五經》秘書。劉向見《尚書·洪範》,有感於箕子為武王陳述五行陰陽休咎的感應,就集合上古以來曆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的記載,推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共十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天子心知劉向忠精,特為王鳳兄弟專權發此議論,然而終不能奪王氏權。
劉向請成帝援近宗室,采納親信,黜遠外戚,毋授政權,罷令就第,以仿效元帝,厚安外戚,全其宗族。認為這是東宮之意,也是外家之福。這樣王氏永存,保其爵祿,劉氏長安,不失社稷。書奏,天子召見劉向,歎息悲傷其意,對他說:“君且休矣,吾將思之。”劉向的鬥爭又一次失敗。
劉向也反對勞民傷財。成帝營起昌陵,數年不成,又回來修延陵,製度泰奢。劉向上疏諫。“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數年之間,外被項籍之災,內離牧豎之禍,豈不哀哉!是故德彌厚者葬彌薄,知愈深者葬愈微。無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隴彌高,宮廟甚麗,發掘必速。由是觀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見矣。”“孝文皇帝去墳薄葬,以儉安神,可以為則;秦昭、始皇增山厚臧,以侈生害,足以為戒。”《漢書·劉向傳》。書奏,成帝深感劉向之言的真切,卻不能從其計。
劉向還反對逾越禮製。他見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出身微賤,違背禮製。他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共八篇,以勸戒成帝。
劉向廣泛批評朝政。采傳記行事,著《新序》《說苑》共五十篇奏之。數上疏言得失,陳法戒。書數十上,補遺闕。
劉向以興複漢室為己任,自見得信於上,故常顯訟宗室,譏刺王氏及在位大臣,其言多痛切,發於至誠。當時成帝沒有繼承人,政由王氏出,災異越來越嚴重。劉向對陳湯說:“災異如此,而外家日盛,其漸必危劉氏。吾幸得同姓末屬,累世蒙漢厚恩,身為宗室遺老,曆事三主。上以我先帝舊臣,每進見常加優禮,吾而不言,孰當言者?”《漢書·劉向傳》。向遂上封事極諫。
劉向為人簡易無威儀,廉靖樂道,不交接世俗,專積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
能幹的大臣,隨政治環境的不同而有各自的才能和政績。
杜延年:抓住機遇,明習法律,論議持平,舉措適宜,精明能幹,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形象。
首發大奸,因而升官。昭帝初立,大將軍霍光秉政,杜延年為諫大夫。左將軍上官桀父子與蓋主、燕王謀為逆亂。假稻田使者燕倉首先知其謀,報告大司農楊敞。可是楊敞惶懼,托病,告訴杜延年。杜延年報告昭帝,上官桀等伏辜。杜延年抓住機會立功,被封為建平侯。
明習法律,議論持平。霍光對人嚴厲,杜延年輔之以寬。杜延年本是霍光屬吏,辦案卻能依法辦事,不唯命是從。禦史大夫桑弘羊之子桑遷逃跑,投奔父親舊部侯史吳。桑遷後來被捕,伏法。會赦,侯史吳自出係獄。廷尉王平與少府徐仁共同辦理此案,皆以為桑遷因父謀反罪而受牽連,侯史吳窩藏他,不是藏匿謀反者,隻是藏匿隨從者。於是即以赦令免除侯史吳罪。後來侍禦史查驗,以為桑遷精通經術,知父謀反而不諫爭,與反者無異;侯史吳原是三百石吏,首匿桑遷,不能與庶人匿隨從者同等看待,因此侯史吳不得赦免。奏請複查,彈劾廷尉、少府放縱造反者。少府徐仁是丞相車千秋女婿,所以車千秋多次為侯史吳說話。擔心霍光不聽,車千秋即召中二千石、博士到公車門集合,議論懲治侯史吳所適應的法律。參加討論的人知道大將軍旨意,皆認為侯史吳不道。第二天,車千秋封上眾人所議,霍光於是以車千秋擅自召集中二千石以下開會,朝外朝內異言,遂把廷尉王平、少府徐仁關進監獄。朝廷皆擔心丞相受牽連。杜延年乃奏記霍光,與他爭辯,以為:“吏縱罪人,有常法,今更詆吳為不道,恐怕用法過深。又丞相素無所守持,而為好言於下,盡其素行也。至擅召中二千石,的確很不像話。我愚昧無知,以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棄也。間者民頗言獄深,吏為峻詆,今丞相所議,又獄事也,如是以及丞相,恐不合眾心。群下嘩,庶人私議,流言四布,我竊認為重將軍失此名於天下也!”霍光以為廷尉、少府弄法輕重,皆論棄市,而不及丞相,終與相竟。因為延年論議持平,霍光接受了他的意見。
舉措適宜。舉薦賢良,建議罷酒榷、鹽、鐵,皆由杜延年發起。杜延年見國家承武帝奢侈師旅之後,經濟蕭條,就多次對大將軍霍光說:“收成連續幾年不好,流亡之民未盡還鄉,應該施行孝文明政,儉約寬和,順天心,說民意。這樣做,收成年內應有回報。”霍光采納其言,並且當吏民上書言便民宜人之法,有與杜延年的不同的,都交給杜延年處理,由杜延年複奏。
精明能幹。杜延年以故九卿外放為邊地官吏,治郡成績不優秀,宣帝以璽書責備杜延年。杜延年乃選用良吏,捕擊豪強,郡中清靜。居歲餘,上使謁者賜延年璽書,黃金二千斤,徙為西河太守,非常有名。五鳳中,征入為禦史大夫。
有遠見卓識。他認為皇曾孫品質優良,可為皇帝。昭帝末,寢疾,征天下名醫,杜延年管領方藥。昭帝去世,昌邑王即位,因為淫亂被廢,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張安世與大臣商議立誰為帝最好。杜延年知道皇曾孫品德美,勸霍光、張安世立皇曾孫為帝。這樣皇曾孫即位為帝。
薛廣德:溫雅、正直的大臣形象。
他官運亨通。以《魯詩》教授楚國,龔勝、龔舍拜他為師。蕭望之為禦史大夫,聘廣德為屬員,數次與他討論商議,器重他,推薦他為博士。他參加石渠閣大討論,遷諫大夫,代貢禹為長信少府、禦史大夫。
他直言敢說。薛廣德擔任禦史大夫後,元帝幸甘泉,郊泰時畤,禮畢,因留射獵。廣德上書說:“願陛下亟返宮,思與百姓同憂樂。”元帝即日還宮。當年秋天,元帝酎祭宗廟,出便門,欲禦樓船,廣德要求皇帝乘輿車,免冠頓首說:“宜從橋。”詔書說:“大夫冠。”廣德說:“陛下不聽臣,臣自刎,以血汙車輪,陛下不得入廟矣!”元帝不高興。先驅光祿大夫張猛說:“臣聞主聖臣直。乘船危,就橋安,聖主不乘危。禦史大夫言可聽。”元帝說:“曉人不當如是邪!”皇帝最後從橋上過去。
貢禹:敢言善言,孳孳於民的大臣形象。
直言諫皇帝。元帝初即位,征貢禹為諫大夫,數次虛己問詢政事。當時,年歲不登,郡國多困,貢禹奏言:“宮內多怨女,廷外多曠夫。及眾庶葬埋,皆虧損地上以充實地下。其過自上麵產生,皆在大臣循故事之罪也。唯願陛下深察古道,學習其儉者,大減損乘輿服禦器物,三分去二。”元帝采納,乃下詔,令太仆減食穀馬,水衡減食肉獸,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又罷角抵諸戲及齊三服官。貢禹升遷為光祿大夫。
敢為自己說。為光祿大夫不久,貢禹上書說:“臣禹犬馬之齒八十一,血氣衰竭,耳目不聰明,非複能有補益,所謂素餐屍祿洿朝之臣也。自痛去家三千裏,凡有一子,年十二,非有在家為臣具棺槨者也。誠恐一旦蹎仆氣竭,不複自還,洿席薦於宮室,骸骨棄捐,孤魂不歸。不勝私願,願乞骸骨,及身生歸鄉裏,死亡所恨。”天子回答:“何必思故鄉!生其強飯慎疾以自輔。”後月餘,貢禹為長信少府。會禦史大夫陳萬年卒,貢禹代為禦史大夫,列於三公。
貢禹更為民說話。自從在位,數言得失,書數十上。例如說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又說宜罷采珠玉金銀鑄錢之官,無複以為幣。市井勿得販賣,除其租銖之律,租稅祿賜皆以布帛及穀,使百姓一歸於農,複古道便。還說諸離宮及長樂宮衛可減其太半,以寬徭役。又認為應該將諸官奴婢十萬餘人免為庶人,廩食,令代關東戍卒,乘北邊亭塞候望。又欲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貢禹又說:“黥劓而髡鉗者猶複攘臂為政於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桀,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壞敗,乃至於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崇財利,誅不行之所致也。今欲興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臧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漢書·貢禹傳》。元帝讓大臣們討論貢禹的建議,這樣,民產子七歲乃出口錢的法令,自此實行。元帝又罷上林宮館希幸禦者,減少建章、甘泉兩宮衛卒,減少諸侯王廟衛卒,減掉一半。其餘的建議雖未都采納,然嘉獎貢禹質直之意。貢禹又奏欲罷郡國廟,定漢宗廟迭毀之禮,但是皆未施行。
何武:依法辦事,不懼權威,不徇私情,重視基層,推薦賢能,扼製朋黨的大臣形象。
何武不徇私情。他兄弟有五人,皆為郡吏,郡縣敬畏。何武弟何顯家有城市戶籍,卻常不入租,使得縣府數次考課落後。市場嗇夫求商捕辱何顯家人,何顯惱怒,想以吏事中傷求商。何武勸說:“這件事因為吾家租賦繇役不走在群眾前麵而起,求商奉公辦事,不亦合適嗎?”何武終於報告太守,召求商為卒吏。州裏聽說了,皆佩服他。
對犯了錯誤的官員,何武盡量挽救,即便有罪,也依法辦理。他檢舉二千石長吏,必先讓他知道被檢舉的內容。如果認罪,則減刑,免官而已;不服,依法奏之,按罪判刑。
不懼權威。九江太守戴聖,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優容之。何武為刺史,到轄區檢查工作,記錄囚徒罪行,如果有需糾正的就交屬郡辦理。戴聖說:“後進生何知,乃欲亂人治!”對發生的案件皆無所決斷。何武使從事廉掌握了其罪證,戴聖感到恐懼,自行免職。
不徇私情。當初,何武為郡吏時,跟隨太守何壽。何壽知何武有宰相器,以其同姓的緣故厚待他。何壽對何武有恩。後來何壽為大司農,其兄子為廬江長史。有一天,何武奏事住在駐京辦事處,何壽兄子恰在長安,何壽做東召武弟何顯及故人楊覆眾等,酒酣,介紹其兄子,說:“此子揚州長史,材能駑下,未嚐省見。”何顯等甚慚,事後向何武介紹,何武說:“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是一州表率,職在進善退惡。有治行茂異之吏,有隱逸之民,才召見,不可有所私問。”何顯、楊覆眾極力要求,不得已召見,賜卮酒。歲中,廬江太守舉之。
考察基層。何武為刺史,行部必先到學宮見諸生,考試誦論,詢問得失,然後入驛舍,出記問墾田頃畝、五穀美惡,然後才見二千石,以為常例。
推薦賢能。何武為人仁厚,好鼓勵人才,常稱人之善。為楚內史時厚遇兩龔,在沛郡時優厚兩唐,為公卿後,把他們推薦到朝廷。
扼製朋黨有法。他向儒者問文吏,找文吏問儒者,以相參檢。欲提拔官吏,先製訂科例以防請托。
何武多所舉奏,號為煩碎,不稱賢公。功名略比薛宣,其材不及,而經術正直過之。
蕭望之:敢言、有才的太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