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史傳(4)(2 / 3)

劉年:亂倫的國王。

他在地節元年嗣立為王,地節四年,因為與同父妹通奸,被廢,遷到房陵。地節年間,冀州刺史林奏劉年為太子時與女弟劉則私通。到劉年立為王後,劉則懷劉年子,其婿使不生。劉則說:“自來殺之。”婿怒曰:“為王生子,自令王家養之。”劉則把嬰兒送到頃太後那裏。劉年的相聞知,禁止劉則,令不得入宮。劉年使從季父往來送迎劉則,連年不絕。有司奏劉年淫亂,劉年坐廢為庶人,徙房陵,與湯沐邑百戶。《漢書·景十三王傳》。

亂倫在統治階級內比較普遍,有的是出於政治的目的,例如漢惠帝與外侄女的婚姻;有的是出於情欲,例如南朝劉宋時劉駿與其生母的關係。劉年的亂倫的典型性是與同胞而且肆無忌憚,不聽勸阻,生了孩子。

劉立:不僅淫亂,還殘暴。他目無王法,不服管教,不知悔改。“王背策戒,悖暴妄行,連犯大辟,毒流吏民。比比蒙恩,不伏重誅,不思改過,複賊殺人。《漢書·景十三王傳》。

鴻嘉中,他的太傅輔上奏朝廷:“立一日至十一犯法,臣下愁苦,莫敢親近,不可諫止。願令王,非耕、祠,法駕毋得出宮,盡出馬置外苑,收兵杖藏私府,毋得以金錢財物假賜人。”事下丞相、禦史,請許。奏可。可是此後數複毆傷郎,夜晚私自出宮。傅相連奏,坐削或千戶或五百戶,如是者數焉。《漢書·景十三王傳》。

他肆意妄為。其姑園子早已是任寶的妻子,他想與其通奸,多次到任寶家飲酒吃飯,並告訴任寶說:“我喜歡翁主,想得到她。”任寶阻止他說:“翁主,是你的姑媽,與她發生曖昧關係,所觸犯之法特別嚴重。”他卻說:“怕什麼!”遂與其姑園子通奸。

他無法無天。元延中,劉立再次以公事怨相掾及睢陽丞,使奴殺害他們,然後殺奴以滅口。總共殺了三人,傷了五人,手毆郎吏二十餘人。上書不拜奏。謀篡死罪囚。哀帝建平中,劉立又殺人。

他貪生怕死。天子遣廷尉賞、大鴻鼐由持節審訊。“敢複懷詐,罪過益深。”劉立惶恐,免冠回話:“今立自知賊殺中郎曹將,冬月迫促,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僥幸得逾於須臾。謹以實對,伏須重誅。”此時冬月盡,其春大赦,不治其罪。《漢書·文三王傳》。

劉元:違法犯罪,無惡不作。劉元為王以後,娶故廣陵厲王、厲王太子及中山懷王故姬廉等以為姬。甘露中,冀州刺史敞告發劉元,案件下達廷尉,逮召廉等。劉元迫脅共七人,令他們自殺。後來,劉元惱怒少史留貴,留貴爬牆逃出,欲告發劉元,劉元使人殺留貴母親。劉元被廢不為王,處漢中房陵。數年之後,與妻若其乘朱輪車,怒若,又笞擊,令自髡。《漢書·景十三王傳》。

(三)後妃形象

描寫後妃,《史記》有《外戚世家》,《漢書》有《外戚傳》《元後傳》。《漢書》新的後妃形象從孝昭上官皇後始,寫出了各具特色的後妃形象。

孝昭上官皇後:出身高貴,經曆奇特,晚景淒涼的皇後。

她的祖父是上官桀,父親是上官安,外祖父是霍光。這樣的背景,恐怕是很少有人企及。但是她六歲為後,十五歲守寡;祖父、父親因謀反被誅,母親早死,舉目無親。這樣的痛苦,也可能是少有人可比。她處在政治的中心,參與廢王賀、立宣帝,而不受迫害;父、祖謀反,卻不受牽連。這樣的意外僥幸,更是沒有人碰上。其父上官安封桑樂侯,食邑千五百戶,遷車騎將軍,日以驕淫,發展到謀反。事被發覺後,燕王、蓋主皆自殺。其祖父上官桀、其父安被滅族,皇後她以年少不與謀,加上是霍光外孫,所以不被廢。父、祖死後,皇後為他們盡孝。皇後派私奴婢守祖父桀、父親安塚。皇後沒有生育,晚景淒涼。霍光想讓她擅寵有子,可昭帝此時身體不適,後宮沒有一人能得寵。她立為皇後十年而昭帝崩,當時她才十四五歲。昌邑王賀被征即位,尊她為皇太後。賀的淫亂行為引起霍光與大臣不滿,她參與了廢王賀、立宣帝的事件。宣帝即位,她被尊為太皇太後。

孝昭上官皇後一生都任人擺布,沒有自己的意誌,更沒有屬於她的幸福。

孝宣許皇後:出身低微,不幸被害的皇後。

嫁皇曾孫遇到困難。困難有三個,一是張賀曾想把女兒嫁皇曾孫,二是她曾被許配歐陽氏子,三母親反對。其父許廣漢因罪下蠶室,後來為宦者丞。上官桀謀反時,許廣漢辦事不力,論為鬼薪,輸掖庭,後為暴室嗇夫。許廣漢為暴室嗇夫時,宣帝放在掖庭撫養,號皇曾孫。許廣漢與皇曾孫同寺生活。當時掖庭令是張賀,為報衛太子舊恩而細心照看皇曾孫。及皇曾孫壯大,張賀欲把孫女嫁給他。這時,張賀弟張安世為右將軍,與霍將軍同心輔政。聽說張賀想把女兒嫁給皇曾孫,張安世憤怒地說:“曾孫是衛太子之後,你幸得以庶人撫養他,足夠了,不要再說起嫁女的事。”於是張賀止。與此同時,平君年十四五,本應為內者令歐侯氏子婦。可是正要過門時,歐侯氏子死。君平母將行卜相,言當大貴,母獨自歡喜。張賀聽說許嗇夫(即許廣漢)有女,乃置酒請之,酒酣,對他說:“曾孫體近,下人,乃關內侯,可妻也。”意思是說,曾孫與皇帝血脈最親近,就算其人才下劣,還是可以做關內侯的,可以嫁女給他為妻。廣漢許諾。第二天,君平母親聽說許廣漢要把君平嫁給曾孫,因為不知皇曾孫的前途,憤怒了。但是許廣漢重視張賀的介紹,堅持把君平嫁與曾孫。婚後一年君平生下元帝。

其次是被立為皇後也困難。首先大臣們傾向霍光之女,後來才想到她。生元帝後數月,曾孫立為帝,君平為婕妤。這時,霍將軍小女與皇太後有親。公卿議更立皇後,皆心儀霍將軍女,隻是未明言。此時皇上下詔尋找微時故劍,大臣知道皇帝的旨意,才主張立許婕妤為皇後。

最後是做了犧牲品。她已經立為皇後,霍光夫人顯欲使其小女尊貴,卻找不到陷害她的辦法。一直在尋找機會。她生產後,身體不適,霍光夫人顯以為有機可乘,便叫人害死了她。這個人就是淳於衍。淳於衍取附子並合大醫大丸給她喝。她喝藥後不久說:“我頭岑岑也,藥中得無有毒?”淳於衍回答說:“沒有。”於是她更加煩懣,最後不幸去世。

孝宣霍皇後:受寵和被教唆,隻有自殺是自選的皇後。

她是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霍光之女,受母親的教唆成了罪犯。她的母親就是謀害許皇後,後來又謀反的顯。許後被毒死後,她由其母顯送進宮,立為皇後。

初,許後起微賤,登至尊時間短,從官車服甚節儉,五日一朝皇太後於長樂宮,親自捧案上食,以婦道供養。她立為皇後,也照許後的做。而皇太後親近她姊子,所以常常直起身體,敬而禮之。她轝駕侍從甚盛,賞賜官屬以千萬計,與許後時顯然不同。宣帝也寵之,專幸。立三年而霍光去世。後一年,宣帝立許後男為太子,昌成君為平恩侯。她母親顯怒恚不食,嘔血,說:“許後男是許後在民間時所生的兒子,怎麼能做太子?現在皇後有子了,在民間時所生的兒子反倒為王嗎?”又教唆她毒害太子。她多次召太子賜食,因為保阿總是先嚐之,她挾毒不得逞。後來顯謀殺許後之事漸漸泄露,於是顯就與諸婿昆弟謀反,被發覺,都被誅滅。族滅後,她受到衝擊。有司賜她策說:“皇後熒惑失道,懷不德,挾毒與母博陸宣成侯夫人顯謀欲危太子,無人母之恩,不宜奉宗廟衣服,不可以承天命。嗚呼傷哉!其退避宮,上璽綬有司。”她立五年,廢處昭台宮。

她廢處昭台宮後十二年,徙雲林館,她自殺。

孝元王皇後:漢朝的掘墓人。一生做了三件事,嫁元帝,生成帝,保王莽。

她是王莽之姑,成帝之母。從王鳳專政到王莽篡位,元後是關鍵人物。西漢王朝滅亡的曆史劇由元後擔任總導演並扮演女主角。《漢書》為元後立傳比《史記》為呂後立紀更特殊。元後能生一個不愛江山愛賤人、為王家盡心卻不替漢朝著想的皇帝。

她極力保護兒子的太子地位。太子不爭氣,她承擔責任,在眾多後妃之中表現出格外謹慎的美德來,為日後可能發生的變故做好了準備。後來,因為太子差勁,元帝有意欲廢太子而立共王。此時,她與王鳳、太子同心憂懼,並請侍中史丹擁立太子。這樣太子才得以不廢。

她不顧一切為自己人包括王家人和鄭家人爭權奪利。永光二年,王禁去世,長子王鳳嗣侯,為衛尉侍中。她又以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益封五千戶。王氏之興自王鳳始。河平二年,成帝封五舅為侯,王譚為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紅陽侯,王根曲陽侯,王逢時高平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王氏親屬,侯者凡十人。她的同父兄弟唯王曼蚤卒,餘畢侯矣。她母李親為苟氏妻,生一男名參,寡居。頃侯王禁在時,她讓王禁還李親。她可憐苟參,欲以田蚡為參照而封之。對於王鳳專權,自己成了傀儡,成帝也深有感觸。所以,成帝有感於王章之言,想罷免王鳳,起用馮野王。王鳳聞之,稱病出就第,上疏乞骸骨,謝上辭指甚哀。她聞之為垂涕,不禦食。於是成帝不忍廢王鳳。她成功地保住了王鳳。

王莽的保護傘,漢朝的掘墓人,是她最成功的角色。哀帝崩,無子,她以王莽為大司馬,兩人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後,這是平帝。平帝年九歲,當年染病,她臨朝,委政於王莽,王莽顓威福。王莽每日誑耀她,言輔政致太平,群臣奏請尊王莽為安漢公。她同意,王莽因此地位鞏固。

她並未完全讓王莽為所欲為,有時也表示反對。當然,王莽畢竟是自己的內侄,親於丈夫和兒子之外的任何一個姓劉的人,所以,最後她還是向王莽屈服,傾斜。平帝崩,無子,王莽征宣帝玄孫選最少者廣戚侯子劉嬰,年二歲,托以卜相為最吉。就暗示公卿奏請立嬰為孺子,令宰衡安漢公王莽踐祚居攝,如周公輔成王故事。她以為不可,但力不能禁,於是王莽遂為攝皇帝,改元稱製焉。

王莽以符命自立為真皇帝,先拿種種奉符瑞給她看,她大驚。漢傳國璽在她手裏。所以,王莽即位後,要璽。王莽使安陽侯王舜拜見,她知其為王莽要璽而來,怒罵說:“你們父子宗族得漢家力,富貴累世,既不能報答,當人孤寄時,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複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餘,天下豈有你們兄弟啊!且若自以金匱符命為新皇帝,變更正朔服製,亦當自更作璽,傳之萬世,為何用此亡國不祥璽,反而想要它?我漢家老寡婦,旦暮且死,欲與此璽俱葬,你們最終也不可得到!”她邊說邊哭,旁側長禦以下皆垂涕。王舜亦悲不能自止,很久才仰視她說:“臣等已無可言者。王莽必欲得傳國璽,太後豈能終不給嗎?”她聽王舜語切,恐王莽欲威脅她,乃出漢傳國璽,投之地以授舜,曰:“我已年老是已死之人,如你們兄弟,今族滅啊!”

王莽之興,由她曆漢四世為天下母,饗國六十餘載,群弟世權,相繼把持國柄,五將十侯,最後成就了新都。可是帝位國號已移,而她猶握一璽,不想給王莽!

李景星說:“國之興也,眾君子輔之不足;及其亡也,一婦人敗之而有餘。然則如元後者,真漢家之罪人哉!”李景星:《四史評議》,嶽麓書社,1986年,258頁。

(四)大臣形象

《漢書》大臣形象豐富多樣,很多具有鮮明的個性。

劉向:堅決反對外戚專權、宦官亂政,而關鍵時候卻得不到皇帝支持的悲劇形象。

學者型的宗室形象,《史記》隻有劉交,《漢書》有劉向、劉歆父子。劉歆後來為王莽服務,又被王莽所害;劉向雖曆經坎坷,而忠心不改,以救治天下為己任,富有批判精神。

反對政治黑暗。元帝初即位,任用太傅蕭望之為前將軍,少傅周堪為諸吏光祿大夫,皆領尚書事,尤其被尊重信任。劉向(更生)比望之、堪年輕,然而二人器重他,認為劉向(更生)是宗室中難得的忠直之才,明經有行,於是提拔劉向為散騎、宗正給事中,與侍中金敞拾遺於左右。四人同心輔政,憂患外戚許、史在位放縱,中書宦官弘恭、石顯弄權使朝政腐敗,所以望之、堪、劉向商議,想建議元帝罷免斥退弘恭、石顯。可是還未來得及稟告而泄密,遂為許、史及恭、顯所譖訴,堪、劉向下獄,望之免官。事後,周堪左遷為河東太守,張猛任槐裏令。後來,周堪患啞疾,不能言語而卒。張猛被石顯誣譖,自殺於公車。劉向為之悲傷,乃著《疾讒》《擿要》《救危》及《世頌》,凡八篇,依興古事,悼己及同類。於是被廢置十餘年。劉向在元帝時代對黑暗政治的鬥爭徹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