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以理服人:演講的說服力技巧(1 / 3)

六、以理服人:演講的說服力技巧

1把聽眾拉進演說中

人們最感興趣的是什麼?當有人向素有英國報界皇帝之稱的威廉·拉道夫·希爾斯特提出這個問題時,他回答道:“他們自己。”

的確,對於演說的聽眾來說,如果演說的內容與他們毫不相關,他們是不願意來聽的,相反,如果演說者講的是聽眾所關心的國家大事、社會問題和人生理想等諸如此類的話題,並且演說內容直接涉及聽眾的切身利益,那麼他就會洗耳恭聽。

美國演說家拉賽爾·康維爾博士有一個著名的演說題目——《大量的鑽石》,據說已經演說了近6000次,也許有人會以為,一個重複了這麼多次的演說,恐怕會在演說者的頭腦中形成一套固定不變的程式,甚至連演說的語調、態勢都不會走樣。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康維爾的每一次演說都有新的內容,而這新內容正來自每一次演說的新的聽眾,他是如何做的呢?“我去一個鎮子或是城市訪問,盡量早一點到達那裏,以便去訪問一下郵局的局長、理發師、旅店經理、小學校長以及一些部長們,然後我走進商店,跟人們交談,了解一下他們的曆史,他們都有哪些要求。接下來我就向那些人做演說,內容是正好適合於當地聽眾的那些題目。”把聽眾拉進演說中,使他們感到這次演說就是專門為他們準備的,這就不能不引起他們的極大關注。

2縮短與聽眾的心理距離

我們知道,演說的聽眾往往是多種多樣的,從對聽演說的態度上說,有願意聽的,有持無所謂態度的也有不願聽的,甚至還有持對立情緒的。

麵對後幾種情況發表演說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改變聽眾的這種不良心理。而達此目標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設法縮短同聽眾的心理距離,使聽眾信任你,敬佩你,歡迎你,感到你是他們的朋友和知心人。

1858年林肯參加國會議員的競選,準備到伊利諾斯州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去演說。這個部落是一個盛行奴隸製的原始、野蠻的少數民族部落。該部落的人秉性格外粗野,嗜好酗酒和毆鬥,在聽到林肯要來時,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在製造騷亂事件的同時,投寄匿名信,散布謠言,並威脅說:如果林肯來演說,就把這該死的攜帶災禍的魔鬼趕出去,甚至殺死他。

在這些威脅和恐嚇麵前,還要不要去演說?許多人為林肯的安全擔憂,勸他放棄這次演說。林肯清楚地意識到去演說的危險性,但他基於責任和自信,仍決定去演說。他對助手們說:“隻要他們給我說一些說話的機會,我就完全可以做到駕馭他們。”下麵,就是林肯這次演說的開場白:“伊利諾斯州的公民兄弟們,肯塔基州的公民兄弟們,密蘇裏安州的公民兄弟們——你們中的一些人警告說,要給我些厲害看看,我不理解你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像你們一樣,我是一個真誠而普通的人……我誕生在肯塔斯州,成長在密蘇裏安州,同你們中的大部分人一樣,從小靠艱苦的勞動糊口度日。我熟悉肯塔斯州的人民;熟悉伊利諾基州的人民,甚至也熟悉密蘇裏安的人民,因為我曾是他們中的一員。因此,我了解你們,你們也應了解我,但如果你們真了解我的話,你們就會明白,我來這裏絕不會帶來麻煩,既然這樣,你們中的一些人為什麼要這樣對待我呢?公民兄弟們,絕不要幹這種蠢事。我們應當成為朋友,我們應該像朋友一樣和睦相處。我也是無數地位低下和愛好和平安定的普通百姓中的一員——我不會無理地對待任何人,也不會幹涉任何人的權利。我所渴望的所有東西,就是希望能推心置腹地與你們協商問題,就是希望你們能給我赤誠相待的心。肯塔基州的公民兄弟們,密蘇裏州和伊利諾斯州的公民兄弟們——勇敢而爽直的公民兄弟們——我相信你們一定會這樣做。現在讓我們像親如手足的兄弟一樣,開始討論問題吧。”林肯說這些話時,表情顯得非常嚴肅和認真,由於激動,他的聲音略有顫抖,但他的理中有情、柔中有剛的話卻給人以誠摯和坦率的感覺,林肯的演說無聲地宣布了對立、仇恨情緒的匿跡。聽者為林肯上述的話鼓掌、歡呼,林肯又一次贏得了新朋友。

後來,正是這個野蠻的部落,給了林肯的競選以最有力的支持。

3讓別人接受你的觀點

說話語氣生硬,這是沒有修養的莽撞人的典型做法。細心人懂得這樣做的不良後果,所以他謹慎小心,和藹可親,彬彬有禮地闡明道理,一步一個腳印地按計劃進行說服工作。

每當你發言或與人對話涉及有爭議的問題時,你要認真地選擇說話的方法,方法不得當,就有可能遇到懷有敵對情緒的聽者的反擊,使你剛開始時就感到為難,方法得當,你可能具有很大的說服力。這就是說話藝術中最困難的也是最有價值的問題。

讓我們認真研究一下怎樣才能具有很大說服力的問題。

如果某個問題有爭議,你可以預料到在聽眾中有三種人:一種人已經同意你的觀點,一種人猶豫不決,還有一種人不同意你的觀點。同意的人已經被你說服了。猶豫不決的人麵對比較清楚和使人信服的事實可能會轉變,真正的挑戰來自不同意的人。你要誘導他們改變觀點。

要誘導別人改變觀點確是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把自己所持的觀點引以為榮。有些觀點是經過多年的研究和體會才形成的,有些觀點具有很深的感情基礎。比如你幼小時學到的東西在你自己的性格中深深地紮下了根。我們大部分人對宗教、政治、養育子女、民主乃至工會,有著根深蒂固的觀點。某方麵的傳統觀點,也使我們在考慮許多問題時難於持非常客觀的態度。而在別人看來,那些傾向性的觀點雖有偏見,但因是“我的”似乎十分通情達理,十分令人滿意,正像溺愛的父母把自己的小孩看成是十全十美的一樣,我們每個人把固有的觀點也看成是完美的,別人認為是寵壞了的“調皮鬼”,而父母卻認為是聰明可愛的小寶貝。

如果你直率地抨擊某人所持的觀點,他會像你批評他的小孩似的,做出反應,他憎恨你,防備你,而且,他不會放棄自己的觀點,反而更加固執己見。

在你對別人“說話語氣生硬”時,上述易激動的反應是可以預料得知的,也是司空見慣的。

平時,如果你一進入有爭議性的談話,突然攻擊對方觀點,便會發生這類情況——持反對觀點的人在你真正開始發表意見前被你疏遠了。他們會維護自己的看法,抵製你去改變他們的看法。他們充耳不聞,簡直全將你的意見拒之於千裏之外。

因此,你首先要記住:“說話不能語氣生硬”。一開始就要承認存在著另一種觀點並且表明你是理解另一種觀點的。要有禮貌地承認這種觀點中可能有合理的地方,要有禮貌地承認持這種觀點的人既不是無賴,也不是笨蛋。

其次,能使你有真正說服力的秘訣是:不要壓服別人,不要強迫你的聽者屈服於事實,數據以及辯者們所謂的“結論性的證據”。

記住:你的聽者隻能在有意接受你的意見的時候才會接受。確實如此,“想要”考慮問題的時候才會考慮問題。隨著讚同的感情色彩的意見容易被人接受,蒙在敵意中的很容易化為烏有。

曾經發生過十分有趣的事情。那些同意了你的意見的人,可能對你這樣做感到滿意。他們讚揚你,使你感到飄飄然。

殊不知讚揚聲是虛假的,因為演說者的這種做法並沒有說服那些有不同意見的人。有時某人表麵上看來好像贏得了一場演說,因為隻看到別人一言不發,不願公然反駁而已。你要明白反駁隻是變成了另一種表現形式,變成了憎恨。這種辦法改變不了他人的觀點。

俗話說:“壓而不服”。如果你強迫他人屈從你的觀點,那隻是白費力氣,因為你違背其心意。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身強力壯的小夥子曾試圖把一頭長大了的牛犢趕進牛棚。他使勁地推,不斷鞭打它,大聲咒罵它,強迫它進棚。然而,一切都徒勞了。

他的狼狽處境被一位擠奶女工看在眼裏,她懂得牛犢的飲食習慣,輕輕地用手撫摸牛的嘴,讓牛乖乖地進了牛棚。你看,她從牛犢的習性著手,驅使牛犢,她叫牛到哪兒,牛就到哪兒。演說者的準則是:盡量使所述觀點對聽者有吸引力。盡量使聽者同意你的觀點。你要先順應聽者的觀點,然後逐漸提出你自己的觀點。

如何提出你自己的觀點呢?正如上述的順勢合牛犢的心意那樣,要使你的觀點投合聽者的心意,使聽者覺察到你的觀點對他有很大的好處。

你用事實來說服對方是開誠布公的,你理解對方的觀點,你真正在關心著他的利益,你確是在將有價值的東西提供給他,隻有在這種時候,你才與他建立了良好關係。隻有在這種時候,他才願意考慮改變其觀點。沒有達到這一步,你休想得到所期待的他的行動或信服。

老練的演說者懂得不過分殷切,他朝他自己的目的穩妥地行動。也防止同反對意見發生正麵衝突,盡量不去揭對方智力上或感情上的傷疤。而是要承認他們觀點的合理性,而且盡可能找到共同之處,從而引導他們逐漸采取讚成態度。

個人說服力的大敵之一,是總想反駁的脾氣,在一些討論會上,你假裝在聽別人發表觀點,實際上在準備自己一有機會就接上去的精彩發言。如果你的夥伴感覺到這一點,那麼輪到他聽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地準備反駁,討論會變成了暗下的機智戰。各擺觀點,似乎沒有反感(至少暫時沒有),但是在暗下的機智戰中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勸導。反駁的脾氣暗中在扼殺演說所付出的努力,有時甚至會破壞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