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鏗鏘剛勁:演講的結尾藝術1
1首尾呼應讓演講渾然一體
大凡一篇好的講演,往往在結尾收束時善於用極其簡括的語言照應開頭,使整個演講首尾呼應,緊緊相扣,渾然一體。例如毛澤東同誌的報告《整頓黨的作風》就是極好的一例。其開場白是:“黨校今天開學,我慶祝這個學校的成功。”報告結束時又回扣開頭說:“趁著今天黨校開學的機會,我講了這許多話,希望同誌們加以考慮。”這種回顧開頭的結尾方式,妙在連貫一致,嚴密完整,使聽眾獲得一種強烈的感受。
在運用首尾呼應的表現方法上,有些演講者就把握得很好。例如陸建平在《人民——上帝》的演講開頭是:曾經有一位外國的議員在訪問了中國以後,鄭重其事地對我國的一位曆史學家說;“我到過不少國家,但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文化悠久而又從來不曾中斷;這樣幅員廣大,人口眾多,而又統一集中,秩序井然。這實在了不起,恐怕舉世無雙。”最後他說:“可以推想,中國曆史上必定產生過一位非凡的大聖人,是他造就了一切。你是研究曆史的,可不可以告訴我,這位大聖人叫什麼名字?”曆史學家回答說:“感謝你的美意。中國曆史上的確有這麼一位大聖人,他的名字就叫‘人民’!”
回答得多好啊!事實不正是這樣的嗎?演講的結束語是:同誌們,人民,是我們的上帝,是我們的事業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讓我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為人民的利益而盡心盡力奮鬥吧!這是一篇以讚美人民為主題的成功演講。在開場白中,演講者用曆史學家巧答外國議員的問話,揭示出“人民”就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聖人,也就是“上帝”;通過反複論證後在結尾中再次歸結出“人民是我們的上帝”,首尾照應,主旨突出,嚴密完整,具有雄辯的說服力的感召力。
李安娜的《人才在哪裏?》的演講,結尾收束時也是采用首尾照應的方法。開場白是:當今中國,要改革,要開拓,關鍵在於發現和使用人才。沒有人才,就好像廟裏沒有和尚,什麼經也念不成。因此,開拓事業,首先要開拓人才。人才在哪裏?有人抱怨,自己單位“千裏馬”太少!某某廠礦人才缺乏……人才真的這樣缺乏嗎?——不,古人日:天涯何處無芳草。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大地上,人才,何其多也!隻是你尚未覺察到這一事實而已!演講的結尾是:最後,我想再一次問——人才在哪裏?在哪裏?我的回答是:人才就在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在10億人民中間,在當今改革的激流裏,在你們——我親愛的廣大聽眾之中!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讓我們努力去挖掘、去理解、去關心、去培養、去使用人才吧!人才,就在我們身邊。演講者在結尾中,再次通過自問自答,回歸到開頭闡述的“人才就在中國96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的中心論點上,很顯然,這決非簡單的語言重複或偶合,也決非文字遊戲,而是十分出色的相互照應。縱觀全篇,結構完整,邏輯嚴密,雄辯有力,加深了聽眾對主旨的理解,並且引起深思,獲得藝術上的感受。
在一些抒情色彩很濃的演講中,演講者也很喜歡用首尾照應的方法結束演講。例如《軍裝是一麵旗幟》的演講就是有特色的一例。其開頭是:綠色,也許是七彩色中最為簡單的一種;軍服,也許是時裝中最普通的服飾。但我卻深深地摯愛那和大地同綠的軍服,因為軍服在我心靈深處烙刻著一段永遠難忘的記憶……演講的結尾是:我深知,從女學生到女軍人有著又短又長的距離,僅僅有軍衣的裝扮還不夠,還需要有軍人意識的積蓄,用軍裝賦予生命更深的涵義。
我深知,從戎的道路是崎嶇坎坷的,有風雪,也有泥濘,但我既然選擇了遠方,我便會麵對軍旗的召喚,身著綠色的軍服,義無反顧的風雨兼程。我將用我的青春和熱血為那永不褪色的軍旗,為我那深深摯愛的綠色軍服增添明豔的色彩。綠色,是生命的象征;“軍綠”,是人民軍隊的標誌。演講者正是抓住了這個代表色彩的標誌,用激越的深情和精美的語言,表達了獻身國防、無私奉獻的精神風貌。演講詞始終圍繞著“對綠色軍服的摯愛”這一鮮明主題,首尾連貫,渾然一體,不僅極好地展示當代女軍人的特有風範,而且充滿了感人的青春氣息。品讀講詞,不能不使人為之鼓舞和自豪。
2結尾總括全篇可加深印象
這是常見的一種結尾方法,在一些重要的政治演講、工作報告中用得較普遍。演講者在結束整個演講時,往往以簡潔的語言扼要地概括前麵所講述過的內容,或者把論述過的要點歸總,形成一個整體形象,以此加深聽眾的印象。
鄧小平同誌在《軍隊要整頓》的報告中就是用這種方法結尾的:今天就是同大家見過麵。軍隊究竟怎麼搞法,這個問題以後還要議。但是我想,剛才說的軍隊要整頓,要安定團結,要落實政策,這些原則是不會錯的。為了做到這些,我們要增強黨性,消除派性,加強紀律性,提高工作效率。希望我們總參部所有的幹部,本著這樣的精神團結起來,把工作做好。鄧小平同誌的這個演講結尾,思路清晰,語言簡明,沒有半點拖泥帶水。“剛才說的軍隊要整頓,要安定團結,要落實政策”就是對全文要點的總結概括,使人們獲得要領,形成完整印象。很顯然,這種總結概括的結尾方法對於聽眾加深對演講內容的理解、感受,其效果是顯著的。
在當代許多優秀演講者中,采用總結全文結尾的方法都有過成功的嚐試。浩雲的《論“男子漢”》就是很典型的實例。他的結語是:所以,真正的男子漢,不僅須博大、精深,有理性的頭腦,能開創一番事業;不僅須剛毅、堅強,有無畏的精神,敢蔑視一切困難,他也須能寬容,具善意,有愛心。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也。但願我們的世界,因為會有更多的男子漢的出現,而充滿了男性的美、男性的力度、男性的清醒與堅定,也充滿了男子漢深厚寬廣的愛。這篇演講詞是對“現代中國需要呼喚男子漢精神”和“什麼是真正的男子漢”這兩個大問題的分別論證,構成了全文的主體。演講者的結束語中,再用精美的語言概括全篇,可謂畫龍點睛,形象鮮明,重點突出。這個結尾,語言也很有特色,思想有深度,能給聽眾以深刻啟示和回味。
廣州軍區某部通訊連的戰士李擁華,參軍入伍後一直奉獻在炊事崗位上,他在《火頭軍的苦與甜》中是這樣結束全篇演講的:雁來雁去,花落花開,轉眼間我已在炊事班幹了兩年了。兩年裏我受過嘉獎,還人了黨,立了三等功。我的工作是極為平凡的,但我常常想,雷鋒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平凡的嗎?然而,他卻在平凡中成長為一名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是的,英雄未必都有堵山崩、阻海嘯的壯舉,更多的是同雷鋒一樣,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分熱發一分光,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如果生命再給我一次18歲的選擇,我會依然選擇炊事兵的職業!我要像雷鋒同誌一樣,將自己的青春鑲嵌在乎凡與崇高的追求之間。這篇演講生動敘述了一名普通戰士作為一名炊事兵對本職工作從不愛到愛、從不會到很出色的動人經曆。在結尾時,演講者有力地收束全文,概括了入伍兩年的曆程,表述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展示了一代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個結尾,語言暢達,見解精深,感情質樸,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3再次揭示主旨讓結尾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