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鏗鏘剛勁:演講的結尾藝術1(2 / 3)

沒有深刻和鮮明主旨的演講,是絕不能鼓舞人、教育人、感染人的。縱觀古今中外各種演講名篇,不少人是開宗明義,表明主旨,給人以鮮明的印象;也有很多演講名家,長於在演講中注意“蓄勢”,在結尾收束時卒章顯誌,畫龍點睛,把演講的主旨奉獻給聽眾,使之獲得強烈而深刻的印象,留下久久難忘的回味。

請看美國早期政治家、演講家帕特裏克·亨利,在弗吉尼亞州議會上的演講《不自由,勿寧死》。亨利一生致力於美國擺脫殖民統治、爭取獨立自由的鬥爭,當他在議會上聽了一些議員的發言後,深感“理智”有餘,“熱忱”不足,缺乏明朗的態度和鬥爭的決心,他早已按捺不住,有如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他演講開始,有如涓涓細流;一進入主體後態度硬朗,聲色俱厲,逐漸彙成濤濤巨流,勢不可擋。一旦結尾收束時,他把演講推進高潮並揭示主旨,給人以萬鈞雷霆之震撼。他說:回避現實是毫無用處的。先生們會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實際上,戰爭已經開始,從北方刮來的大風都會將武器的鏗鏘回響送進我們的耳鼓。我們的同胞已身在疆場了,我們為什麼還要站在這裏袖手旁觀呢?先生們希望的是什麼?想要達到什麼目的?生命就那麼可貴?和平就那麼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鎖鏈、受奴役的代價來換取嗎?全能的上帝啊,阻止這一切吧!在這場鬥爭中,我不知道別人會如何行事,至於我,不自由,毋寧死!這段結尾明確指出:和平已不複存在,退讓是沒有出路的,呼喚人們為自由、獨立、尊嚴而奮戰,把全篇演講彙成一句震耳欲聾的“不自由,毋寧死”的精警口號,亮明主旨,有力收束。通觀全文,由小及大,由低到高,層層遞進,結尾部分好像江河歸海,巨浪掀天,已達到句句反問,句句呼籲的程度,使我們心潮澎湃,奮激不已。據資料介紹,演講結束後,會場經過短暫的沉默,繼而爆發出“武力,武力,訴諸武力”的怒吼聲,響起了颶風般的鼓掌,充分顯示了亨利演講的極大勝利。可見這篇演講,尤其是結尾,其技巧值得借鑒。

高爾基是享有世界盛譽的文豪,被列寧尊稱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1917年4月1日,在一次公眾集會上,作為一個大文學家,他卻發表了著名的《科學萬歲》的演講,號召人們熱愛科學。結束語是:自由展翅的科學上升得越高,它的視野就越寬廣,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實際的可能就越充分。正如我們大家都知道的那樣,在自然界,沒有什麼東西比人腦更奇妙,沒有什麼東西比思維更美好,沒有什麼東西比科學研究的成果更可寶貴。

科學萬歲!這是一篇富有濃厚文學色彩的演講。在開場白中,他深刻指出:“在使人類獲得社會教養方麵,沒有什麼東西比藝術和科學的力量更奇妙、更富有創造力。”在結尾,再次闡明:“在自然界,沒有什麼東西比人腦更奇妙,沒有什麼東西比思維更美好。沒有什麼東西比科學研究的成果更可寶貴”。與開頭形成極好的照應,然後水到渠成地喊出了“科學萬歲”的強有力口號,這樣緊扣全篇、點明主旨的結尾,它所給予聽眾的不僅僅是精神的鼓舞,而且是理智的思索。

我國當代湧現出來的優秀演講者中,也有不少人借鑒這種方法結尾。例如栗稅的《改變“愛的不等式”》就是這樣結尾的:少年朋友們,我們和幸福一同降生,同祖國一起成長。我們應該懂得愛!愛意味著理解,愛更是一種責任,我們要從小做起,從身邊做起,從愛媽媽、愛老師、愛同學做起,徹底改變“愛的‘不等式”’!讓我們的心中充滿愛,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讓我們愛整個世界!這篇演講把當前父輩與獨生子女之間在愛的程度上的反差形象比喻為“愛的‘不等式”’,選題就很新穎。演講者圍繞對“愛的不等式”的改變,由自身到喚起一代人,進而升華到對集體、對家鄉、對祖國的愛,最後扣緊全文,點出主題:從愛媽媽、愛老師、愛同學做起,徹底改變“愛的‘不等式”’!這就使整個演講首尾相應,連貫一致,有節奏,有層次,有力度,應該說這種結尾是非常成功的。

劉勁鬆在《讓生命永遠有價值地燃燒》的演講中,結束語畫龍點睛,揭示主題,也很值得借鑒:青春是美好的,然而生命更美好。當我準備把壯美青春獻給祖國的時候,也就把生命一並交付給了我們偉大的母親。蕭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青年朋友們,就讓我們做一支蠟燭,做一柄火炬吧,讓我們的生命永遠有價值地燃燒。這段結尾語言精美,收束十分有力。我們對照他的開場白:“朋友們:我記得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講過這樣的話:‘生活賦予我們一種巨大的和無限高貴的禮品,充滿著求知和鬥爭的誌向,充滿著希望和信心的青春。’是呀,青春,多麼美妙、親切的字眼,它曾激勵著多少青年人使她更加閃光而努力地拚搏。”不難看出首尾緊密照應,都有名人格言的引用,都是從“青春”二字發脈,在結尾時進一步把青春推進到奉獻生命,繼而直接揭示主題,自然流暢,一氣嗬成,給聽眾以巨大的鼓舞。

4層層遞進的結尾可加大力度

在演講中善於采用步步加強、層層遞進的方法結尾,往往能產生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有“心潮逐浪高”的巨大感受。所謂步步加強,是指意思一層深入一層,句子一句比一句有力,這種方法能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具有很大的感染力量。

美國宇航員埃德溫·奧爾德林,是人類曆史上首次訪問月球的三名宇航員中的傑出代表。1969年7月20日,奧爾德林在《登月返回後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的講話》中的結束語是: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係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它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一小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人類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躍進”,則是對未來的希望。

我們國家在“阿波羅”計劃上的做法,可以運用來解決國內問題,我們在未來太空探測計劃中所做的工作,將決定我們的躍進究竟有多大。謝謝大家。演講者無愧為首次登月的英雄,他以崇高的愛國熱情講述了首航成功的動人情景,在演講結尾時,他重申了主旨。“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係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很清楚,這一步有三個不同層次)“對於一個人來說隻是一小步”然而“對人類未來說是一次巨大的躍進”,演講者顯然進一層揭示登月成功的巨大意義。奧爾德林並未就此止步,而是把“阿波羅”計劃的成功與現實生活聯係起來,明確指出切實解決眼前國內問題的重要性。如此步步加強,層層進深,不能不激發人們的思考,收到一般演講難以達到的最佳效果。

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演講》的結尾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們的希望!這是我返回南方時所懷的信念!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就能從絕望的群山中辟出顆希望的寶石。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就能變我們祖國的嘈雜喧囂為一曲優美和諧的兄弟交響樂。懷著這個信念,我們就能共同工作,共同祈禱,共同鬥爭,甚至哪怕共同入獄。既然知道有朝一日我們終將獲得自由,我們就能為爭取自由共同堅持下去……這段結尾,感情激越,語言華美,特別是連續三個,“懷著這個信念”的排比句式,層層深入,步步逼近,有力而深刻地闡發了見解和主張,猶如潮水一般洶湧澎湃,一瀉千裏,勢不可擋,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量,馬丁·路德·金不愧為傑出的演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