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聲奪人:演講開頭的藝術1(3 / 3)

丁玲是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她曆經坎坷,受盡磨難,直至粉碎“四人幫”後才重見天日。1979年,她有幸出席全國第四次文代會,發表了一篇感人肺腑的演說:《講一點心裏話》,開場白是:同誌們辛辛苦苦籌備了這樣一個大會,我雖然身體不好,還是要來講一點話,講一點心裏的話。我最心裏的話就是感謝黨。沒有現在黨中央的同誌,我就沒有今天,沒有又登台發言的權利,寫文章的權利。這樣的權利,是我過去20餘年沒敢希望過的,尤其在總理逝世以後,“四人幫”那樣肆虐猖狂,我就徹底不抱任何希望了。不是說我們的黨,我們這個民族沒有希望了,而是說我想發表文字,是在我死後的事了。所以,能有今天,我是從心裏往外感謝黨的。丁玲作為一代蜚聲中外的著名作家,有著人所共仰的才華;然而這篇演講詞的開場白,既沒有石破天驚的高談闊論,也沒有詞藻堆砌的華麗鋪陳,而是實實在在地說本人抱病來講一點心裏話,開門見山地點明“最心裏的話就是感謝黨”。她用出自肺腑的真情和質樸無華的語言,把本人能重見天日、出席會議、登台講話、重新拿筆的無比激越之情,表述得非常充分,真切感人。熟知丁玲的人都知道,她的“心裏話”決非一般套話,而是掏心窩的肺腑之言,是心聲的吐露和由衷的讚美。這種由自身說起的開場白,能不激起聽眾強烈的共鳴嗎?

現在,有許多青年演講者,也采用這種從自身說起的方式開頭,《時代需要推銷你自己》的演講就是明顯的一例。各位領導,各位來賓:

自我介紹一下,本人和陳獨秀同姓,單字一個“駒”,意思是少壯的馬。陳駒;就是我,27歲,愛好書畫、體育、音樂、文學;特長:新聞、機關應用文寫作。如果在座的哪位領導需要秘書,或新聞單位需要記者,本人倒願意一試。

也許有的朋友要問:你是推銷員吧,要不就是在做征婚廣告?都不是,我隻是在告訴你:“朋友,要利用一切機會,推銷你自己!”演講者登上講台就這樣一番自我介紹,既新穎別致,又生動詼諧,頗能誘發聽眾的興趣,受到關注。通過對自己姓名、年齡、特長、愛好等作一番簡明的介紹,再用設問方式點明主旨,順勢導人演講正文,銜接緊湊,流暢貫通。這個開頭,簡明、生動、自然、風趣,為全篇演講定下了一個好的基調。

4以新聞開頭讓聽眾關注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一般都能引起人們的重視,尤其是些重要新聞和有重要新聞背景的事件,更能使人們特別關注。因此,很多著名演講家,在廣播、電視、政壇等場合往往采用這種引述新聞的方式作為開頭。

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向前蘇聯全麵發動進攻,來勢凶猛,形勢嚴峻。在這個緊急關頭,前蘇軍統帥斯大林及時在莫斯科發表了著名的《廣播演說》,他是這樣開頭的:希特勒德國從6月22日向我們祖國發動的背信棄義的軍事進攻,正在繼續著。雖然紅軍進行了英勇的抵抗,雖然敵人的精銳師團和他們的精銳空軍部隊已被擊潰,被埋葬在戰場上,但是敵人又往前線調來了生力軍,繼續向前推進。希特勒軍隊侵占了立陶宛、拉脫維亞的大部分地區、白俄羅斯西部地區、烏克蘭西部一部分地區。法西斯空軍正在擴大其轟炸區域,對庫爾曼斯克、奧得沙、莫吉廖夫、斯摩淩斯克、基輔、敖德隆、塞瓦斯托波爾等城市大肆轟炸。我們的祖國麵臨著嚴重的危險。斯大林在他廣播演說中的開頭語,算是非常典型的新聞式的開場白。首先當眾宣布了一條引人注目的重大新聞,以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繼而為事態的嚴重性感到震驚,聽眾為祖國的命運和民族的存亡感到擔心,迫切期待自己的最高統帥把話講下去。很顯然,這種新聞式的開場白運用得當,必然引起強烈共鳴和反響。但是,所引述的新聞必須真實可靠,不能誇大,也不能摻假,更不能故弄玄虛愚弄聽眾。其次,所引述的新聞一定要“新”,傳遞的是最新信息;惟其新,才具有吸引力和威召力。

1863年11月19日,林肯《在斯普林菲爾德共和黨州代表大會上的演說》的開頭是這樣的:如果我們能首先了解我們的處境和趨向,那麼我們就能更好地判斷我們應該做些什麼,以及怎樣去做。自從開始執行一項有著公開宣布的目標和充滿信心的諾言的政策以來,迄今已是第五個年頭了。這項政策旨在結束由於奴隸製問題引起的動蕩不安,可是在貫徹這項政策的過程中,動蕩不僅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據我的看法,不到危機臨頭和危機過去之後,動蕩是不會停止的。“一幢裂開了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這個政府不能永遠保持半奴隸半自由的狀態。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它或者完全變成一種東西,或者將完全變成另外一種東西。林肯在演說中直截了當地指出十分嚴峻的形勢,講述了它的背景與現狀,以期引起大家的警覺。他既陳述了事實,又闡明了道理,指出了危害,這就緊緊吸引了聽眾,使之產生了急欲往下聽的迫切感。

1988年陽春三月,著名畫家範曾出席了全國第七屆政協第一次會議,在會議民主氣氛的激勵之下,有感於英國《獨立報》一則消息報道,引發了一股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壯誌豪情,發表了《再造民魂,重振雄風》的演講,獲得了強烈的反響。他是這樣開頭的:據英國《獨立報》3月26日報道:“當李鵬昨天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開幕式上作報告時,各位代表手頭都有一份他的講演稿。每當代表們翻過一頁講演稿,坐在人民大會堂樓上的外國外交官、記者和解放軍軍樂隊都能感到一陣風。”同誌們,我想,這是一陣起於青萍之末的微風,它正通過無數的信息傳播工具磅礴於全中國、全世界,它必然成為我們時代的浩然雄風。每當我們翻開一頁講稿的時候,我以為這是打開曆史新的篇章,一種曆史的使命感、民族命運的沉重感,就會深深地扣住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弦。這是一篇被人譽為情懷激蕩的“熱血發言”。演講者開篇宏觀世界,細觀中國,引言人題,振聾發聵地一抒中國人的神聖情懷,全方位地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為正文分層敘述定下了基調。他借英國人報道的一則事實,展開聯想,巧妙發揮,舒展豪情,具有撼人心魄的巨大力量,這種精彩的開場白令人拍手叫絕。

有一位叫鄭智勇的青年演講者,他在一篇較有影響的演講《中華騰飛,指日可待》中,也是運用擺出新聞事實的方法,說明主旨的。請看:胡耀邦總書記在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向全世界宣布,從現在起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

朋友,你想過沒有,這意味著什麼?

這是蛟龍出世,這是猛虎下山,這是我們偉大民族的騰飛!

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文明將代替愚昧,歡歌將代替悲歎,富裕將代替貧窮,革命先輩夢寐以求的美好景象將要出現在我們的麵前。

有人說,你描繪的這幅圖景真美,可是“翻兩番”翻得了嗎?胡耀邦同誌在“十二大”的講話,演講者自然是通過廣播、電視或報紙這些新聞媒體獲知的,他從中引述的內容無疑是新聞事實了。麵對這個振奮人心的新聞信息,演講者滿懷激情地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壯麗的圖景,既展示了情懷,又激勵了聽眾,還渲染了氣氛。然後,再借設問,順利過渡,顯得十分緊湊有力。因為演講引用的新聞事實,關聯著國家億萬人民的未來,本身就非同小可;加上表現方法新穎活潑,所以一下就能緊扣人們的心弦,引起強烈共鳴。這個開場白為全篇演講的成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