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先聲奪人:演講開頭的藝術1
1出口點題的演講開場白
這是許多演說家通常愛用的一種方式,它不僅直截了當地交代演講題目及演講的原因,吸引聽眾的注意,而且又可以引出下文,使人覺得自然、順暢。例如魯迅先生的演講《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就是這樣開頭的:今天我的講題是:《少讀中國書,做好事之徒》。我來本校是搞國學研究工作的,是擔任中國文學史課的,論理應當勸大家埋首古籍,多讀中國書。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張讀經,提倡複古。來這裏後,又看見有些人老抱著《古文觀止》不放,這使我想到:與其多讀中國書,不如少讀中國書好。在這段簡短的開場白裏,魯迅先生清楚明白地交代了自己的講題和為什麼要這樣講的原因,不轉彎抹角,自然引起了聽眾的注意,並且令人費思不解。魯迅的這個講題,正是他此次演講的中心論點,從這裏‘演說開去,順理成章,過渡自然,使得整個演講節奏緊湊有力。教授中國文學和導師竟然主張少讀中國書,這與常理明顯相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怪事?聽眾懷著這種疑問,就感到非聽下去不可了。
赫胥黎是英國19世紀著名的科學家。1883年他在英國皇家年會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科學》的演講,他就是從講題說起的:首先我要感謝你們以仁慈及欣賞的態度來接受我的演講題——科學,我用它來祝賀你們身體健康,而且當我聽到這個講題是一個類似這種會議所提議的時候,我更感謝不盡,因為近幾年來我發現一個日趨強大的傾向,有些被戲稱生於未有科學時代的人,都視科學為一股入侵的勢力,並認為如果科學大行其道的話,將會把所有的其他行業逐出宇宙。我想一定有很多人把我們這個時代的新興的科學視為是由現代化思想之海中冒起的海怪,其目的是為了要毀掉藝術。所以呢,這位希臘神話中殺死海怪的英雄,會借著作家的筆或編輯的文章,來發泄其不滿,並隨時要殺掉這隻科學的海龍。諸位先生啊!我倒希望這位英雄能把海龍想得好一點。(聽眾大笑)第一點,為了他自身的安全起見,因為海龍的頭很硬,顎很利,而過去它都能顯示出征服擋在其路的東西的能力;第二點,為了公正起見,就我所知,我可以向你們保證,這種動物如果你不去理它,它非常的溫和。(笑聲四起)至於它對藝術這位小姐又怎樣呢?它會表示出它最溫柔的尊敬,對她一無所求,除了看她快樂地成家,然後每年生下一大群我們四處都可看到的可愛的孩子。(歡呼聲四起)。演講者以熱誠和謙遜的言辭亮出了講題,並圍繞對科學的認識,委婉含蓄地批判了錯誤可笑的傾向,接著又使用生動的比喻,寓說理於形象之中,使人耳目一新。他在幽默詼諧的談笑的同時,又恰當使用邏輯方法,論證了科學與藝術的辯證關係,闡述了獨到的見解,使得聽眾在輕鬆愉悅之中受到啟發和鼓舞。
從演講題目說起,簡潔便捷,既人題快又過渡自然,因此,不少青年演講者也很喜歡用這種方法開頭,有的演講者的用例就很出色。例如,在《演講與口才》雜誌社與吉林市圖書館舉辦的演講培訓班結業典禮上,有13名同誌作了彙報演講。長春百貨大樓的劉小玲演講到結尾時,滿腔熱情地說:“歡迎大家到我們百貨大樓來!”在聽眾熱烈的掌聲中,一位民警走上講台,他向大家敬個禮後,便借劉小玲之尾入自己之題,開始了演講:同誌們,剛才那位營業員同誌說,歡迎大家到百貨大樓來;可我呢,卻不歡迎大家到我那裏去,因為我是長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隊的。提起交通警嘛,有人給我們送了個雅號——“馬路橛子。”好吧,今天我就專門講一講《好一個馬路橛子》。這種演講開頭,就地取材,“借他山之石攻己之玉”,生動風趣,過渡自然,十分誘人。
下麵,我們再來看看餘德馨的《受騙的“上帝”》的演講開頭:我演講的題目是:受騙的“上帝”。
這可是個離經叛道的題目。說它“離經”,是因為在信教的人看來,聖經明明白白地寫著,一切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又怎能受騙呢?說它“叛道”,是因為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又哪來上帝?更哪來受騙的上帝呢?不!“上帝”是有的,“上帝”就是你、我、他。有一句名言:“顧客是上帝”。我們每個人,一生下來都必然是消費者,也就是直接或間接的顧客,因此,我們大家都是上帝——當然,這個“上帝”是打引號的,不然我在這兒就成了牧師布道了。
好,現在我來談談咱們消費者作為“上帝”的受騙情景吧!演講者首先直接點明講題,接著從“離經叛道”生發開去,進而把至高無上的上帝和顧客是“上帝”聯係起來,再自然過渡到正文揭示消費者上當受騙的情景。這種直接點題、破題的方法,簡潔明快,饒有趣味,過渡也十分自然。明明是倍受尊重的上帝卻偏偏上當受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怪事?這個問題對聽眾是有很大吸引力的,人們不能不急切地等待下文。這不但調動了聽眾的情緒,也活躍了人們的思維。
鄭智勇是一位很出色的青年演講者,他在《“球運”和“國運”》的演講中,就是這樣登壇開講,直呼主題的:我演講的題目是:“球運”和“國運”。在座的年輕人還記得第9屆世界女子籃球錦標賽上中國隊和美國隊的一場比賽嗎?離終場還有70秒時間的時候,中國隊領先3個球,但是由於中國隊比賽經驗不足,致使美國隊反敗為勝。當時外國報紙惋惜地評論:“中國隊球運不佳。”國內的球迷們也麵麵相覷,長籲短歎:“唉,中國女籃姑娘球運不好!”這樣看來,打球似乎有“球運”。
究竟有沒有“球運”這個東西?客觀地說,應該是有的,但它並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額骨頭高”,靠碰運氣碰來的。它來自運動員流血流汗,奮力拚搏的刻苦訓練;它來自教練員運籌帷幄、叱吒風雲的英明指揮;它來自技術和體力的巧妙結合;它來自天時、地利、人和;……這個開頭入題簡便輕巧,毫無拖拉繁雜之感。他從中美女籃球賽本不該輸、結果卻痛敗的這個事例,引出報紙和球迷對“球運”的感歎,然後客觀、辯證的闡明自己的見解,自然而然地引入演講正文,顯得流暢順達,使人愉悅,好像身臨悠悠流淌的清溪,興致倍增,為之吸引。應該說這個演講開頭是很成功的。
當然,也有的演講者並不急於“開口點題”,而是經過一番敘議之後在開頭部分的最後點明主題,這種方法隻要運用得當效果也不錯。例如演講者朱卿在《拚搏吧,讓青春閃光》中就是這樣開頭的:人最寶貴的東西是什麼?是生命。同誌們一定會這樣說。是的,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因為生命屬於我們隻有一次。那麼對這寶貴的生命應該怎樣看待呢?眾說紛紜。有人說:生命短暫,能吃就吃,能穿就穿,要享受人間的一切榮華富貴。於是,就產生了“吃光,用光,死了不喊冤枉”的說法。但也有人理直氣壯地說:人活著就是要使自己的生命閃光,精神長存。兩種說法,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觀,孰是孰非,涇渭分明。我想在座的各位同誌一定是讚同後者的。那麼如何使我們短暫而寶貴的生命發出耀眼的光輝,使精神留存千古,永不泯滅呢?這個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就是我今天的講題:讓生命閃光。很明顯,這篇演講的點題不同於上述引例的開頭,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演講先借設問,引出兩種對待生命絕不相同的人生觀,接著選取正確看法闡明見解,然後再進一層設問,引出主題。這種點題方法,雖幾經周折,似“千呼萬喚”,“千回百轉”,但由於思路清晰,語脈流暢,依然是“水到渠成”般的貫通一氣,使人有“柳暗花明”的新鮮感,頗具吸引力。
2直接揭示演講的主旨
開宗明義,直接揭示主旨,這是演講中比較常見的又一種開頭方法。其特點是,不落老套路,不拖泥帶水,不轉彎抹角,使聽眾一下就能領悟出演講的宗旨,引起關注。
範曾是當代成就卓著的中年學者,他在文學、曆史、書法諸方麵頗有造詣。近年來發表過一些有影響的演講,其中《揚起生命的風帆》,就是反響強烈的一篇。開場白是:您到過長江之畔、東海之濱嗎?在那兒,您會看到一葉葉滿風的帆船,在風波中出沒。此刻,您是否會想到:我們的生命,就像那啟航的船,當我們把生命的風帆拉向桅杆之頂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會嚴肅地問:“風,從哪兒來?船,向何處去?”是陰!讓我們選擇一條最佳的航道,揚起那生命的風帆,乘長風,破萬裏浪,不負祖國和時代的厚望與重托。這是很有特色的開頭。他首先設問,且自問自答,展示出一幅誘人的畫麵,引發人們的興味:接著再來一個巧妙的借問,引起聽眾的深思;然後述說主旨:“揚起生命的風帆”,“不負祖國和時代的厚望與重托。”這篇議論性演講,由於借助了文學的表現手法,把深刻見解融入優美抒情的語言中,因此生動流暢,引人入勝,極富文采。
我們再來看看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演講,題目是《改革麵臨著傳統意識的深層突破》,其開頭也是用開宗明義的方法。每一個冷靜的同誌都會發現,我們的改革盡管是勢在必行,但總是步履艱難。比如我,現在有五大攤子——教學、科研、行政、技術開發和社會活動。看上去相輔相成,似乎運轉得很好。也沒有人公開站出來,說不能改革。但是,每幹一件事情總是有來自四麵八方的無形阻力。各種調查接二連三,流言蜚語此起彼伏。我感受到了阻力和壓力,但又找不到對手,仿佛像唐·吉訶德大戰風車。後來,我漸漸發現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積澱了一層厚厚的汙垢,形成了穩固的“潛結構”,這就是傳統意識,要改變這種“潛結構”是非常艱難的,因為它已有悠久的曆史,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了。但不改變的話,改革是無法深入持久地發展的。演講沒有那些司空見慣的套語,直接亮出了改革的“步履艱難”的見解,接著用簡明流暢的語言,回顧了本人在改革中的經曆,終於發現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積澱了一層厚厚的汙垢,形成了穩固的‘潛結構’,這就是傳統意識。”進而深刻指出:要推動改革持久深入的發展,必須清除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這就把中心論點揭示出來,順利推進了全篇的演講。這種開頭的表現方法,簡潔明晰、真切自然,毫不拖泥帶水,很適合聽眾的心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