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嚴謹完整:演講詞結構
安排的藝術1橫式排列清楚明晰
橫列式,也叫並列式,它是橫向地從各個不同角度或側麵去分析論題的結構形式。其主要特征是把演講的主題所涉及的若幹主要問題並列起來講述,各個層次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相對獨立的,又是有聯係的。例如,毛澤東同誌的演講《學習和時局》,使用的就是並列式結構,他在提出主題、表達看法之後,分別從三個方麵進行論述:……局曾對其中的幾個重要問題作了結論。這些結論是:……
目前時局有兩個特點,……
三
為了爭取新的勝利,要在黨的幹部中間提倡放下包袱和開動機器。這就是並列法,演講者把複雜的內容分項加以表述,形式整齊,綱目清楚,層次分明,使聽眾易於接受,易於理解和記憶,從而獲得較好的效果。
再如,演講者王理《人貴有誌》的演講,其主體部分列舉了四個小標題:一、目標高
1引用高爾基的名言:“一個人的奮鬥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好處。”我國古語:“誌當存高遠。”
2目標高,更要符合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如欒弗提出的“三士”:政治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業務上成為博士,身體上成為大力士。
二、立誌堅
1引用愛迪生的話:“偉大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堅強的意誌。不管環境變化到何等地步,他的初衷和希望,不會有絲毫改變,而終於克服障礙,以達到期望的目的。”
2在逆境下立誌不屈的各種範例。
三、生活儉
生活態度、生活作風曆來是人們思想狀況的晴雨表。劉邦入關,“財產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
列舉事例:毛澤東、周恩來,南北朝時的範慎,北宋的範仲淹、司馬光,明初的宋濂等生活儉樸的事例。
四、惜分秒
列舉名人事例:列寧,魯迅,英國詩人愛德華·楊,英國女作家埃米蒂·勃朗特,科學家愛因斯坦珍惜分秒的事例。《人貴有誌》這篇演講,中間主體部分采用的是橫向的、並列式的結構,十分清晰。他列出四個小標題,分別論述目標高、立誌堅、生活儉、惜分秒,有的小題中又分出小層次,引用經典名言和動人事例加以論證,由於組織得當,過渡自然,銜接緊湊,使得全篇演講結構完整,充分闡發了主旨,給聽眾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算是橫向結構較為精彩的範例。
2縱式組合逐層深入
縱深式,也是縱向“遞進式”。演講者抓住某個問題,步步深入、層層推進,鞭辟入裏地進行分析,使演講的結構呈現出遞進的形式。這種結構的主要特點是在論述主題時,各層意思之間一層接一層,一環扣一環,最後水到渠成。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人類著名的和平鬥士,他的著名政治演講:《如何在原子時代謀求和平》就是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表述政治見解的。演講稿不足千字,全文是:我感謝你們給我機會,讓我在這個最重要的政治問題上表述我的主張。
愚見以為,以現階段的軍事技術而言,想用全國武裝以獲得安全的想法,是一種會招來災禍的錯誤想法。尤其是在美國首次製造出第一枚原子彈之後,各國更會產生此種不對的想法,人們都在想,我們最後可能會獲得絕對性的軍事優勢。
用這種方法,我們任何潛在的敵人就不敢輕舉妄動,這樣,我們大家所熱切盼望的安全,就會降臨給我們以及全人類了。我們就會在最近的5年內,把下列的原則奉為不變的箴言,不論什麼代價,也要由絕對的軍事力量來確保安全。
美國和俄國的武器競賽,原因在於彼此都想防備對方,雙方似乎都患有歇斯底裏症。雙方對於殺傷力大的武器無不熱衷,秘密趕造。現在雙方所追求的目標——氫彈,製造方麵已不成問題了。
假使製造成功的話,那麼,在技術的範圍內,使大氣布滿輻射層,使全球人口滅絕,那是很有可能的。這種令人恐怖的研究發展,就在於彼此都受到壓迫,騎虎難下了。完成了第一步驟,無可避免地得再向前推進另一步驟,最後人類的末日就愈來愈明顯了。
人類是否能在這個自作孽的僵局中自謀出路呢?我們所有的人,特別是那些把美國和蘇聯弄到今天這種騎虎難下情況的人,都應當知道我們可以征服任何外來的敵人,可是我們仍無法避免戰爭的心理。
我們隻要采取每一種會使得未來衝突更為明顯的行動,那我們就休想有和平。因此,任何政治行動,首先要考慮的一點就是,我們要怎樣做才能和平共存,才能促使各國坦誠合作呢?
要達成相互合作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彌補彼此之間的恐懼和不信任的心理。因此必須放棄暴力,當然,殺傷力大的武器得加以廢止。
然而,要達到這種有效的廢止,最好是能設立超國際的裁判和執行機構,並授權其次斷各國安全的迫切問題,甚至各國在宣告願與這個“小規模的世界政府”坦誠合作時,也必須先了解“小規模的世界政府”是可大量減低發生戰爭的危險的。
總而言之,人們要達成諸項和平合作的首要條件是互信,第二就是要有正義和機警的法庭組織。這兩項原則對個人適用,對各國也適用,在互信的基礎上,就不會發生是非之爭了。愛因斯坦的這篇政治演說,對原子彈時期的戰爭與和平發表了精深的見解,並對如何消除戰爭、實行和平共存提出了切實的建議。演講是采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表述自己的觀點的。
首先,他指出隨著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軍事危險的增長也在日趨膨脹,特別是“美國和俄國的武器競賽,原因在於彼此都想防備對方,雙方似乎都患有歇斯底裏症。”接著,說明這種狀況引起的必然後果:“使全球人口滅絕”。在這之後,將話題轉入中心,申明自己的觀點,提倡彼此之間的和平合作,消除不信任心理,設立正義和機警的超國際的仲裁和執行機構。通觀全篇,結構完整,條理清楚,層層深入,一氣嗬成,如行雲流水,似大河奔騰,很快激起聽眾的感情波瀾。這是一篇較為典型的縱向式的演講結構,值得學習和借鑒。
3先總後分嚴謹布局
先總後分的結構形式,也有人稱之為“總分法”,即是指演講者首先概括闡明自己的觀點、見解或評價,然後圍繞這些論點分出層次加以論述。這種總分法的特點是使人首先獲得總體印象,然後通過分別論述,可以加深對演講內容的全麵理解。1937年10月,毛澤東同誌在延安陝北公學《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就是采用先總後分的表述方式,高度讚揚和評價魯迅先生的。他在談了陝北公學的主要任務和培養目標之後,接著圍繞紀念大會的主旨對魯迅先生進行了全麵概括的評價:我們今天紀念魯迅先生,首先要認識魯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國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們紀念他,不僅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好,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而且因為他是一個民族解放的急先鋒,給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並不是共產黨組織中的一個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他是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現了更年輕的力量……(這是對魯迅先生的概括性評價,接著從三個方麵深入分析“魯迅精神”。)魯迅是從正在潰敗的封建社會中出來的,但他會殺回馬槍,朝著他所經曆過來的腐敗的社會進攻,朝著帝國主義的惡勢力進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潑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筆,畫出了黑暗勢力的鬼臉,畫出了醜惡的帝國主義的鬼臉,他簡直是一個高等的畫家。他近年來站在無產階級與民族解放的立場,為真理與自由而鬥爭。魯迅先生的第一個特點,是他的政治的遠見。他用望遠鏡和顯微鏡觀察社會,所以看得遠,看得真。他在1936年就大膽地指出托派匪徒的危險傾向,現在的事實完全證明了他的見解是那樣準確,那樣得清楚。
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我們為了永久紀念他,在延安成立了魯迅圖書館,在延安開辦了魯迅師範學校,使後來的人們可以想見他的偉大。(評價確切,論證有力,加深了認識。)魯迅的第二個特點,就是他的鬥爭精神。剛才已經提到,他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立支撐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倒的小革。他看清了政治的方向,就向著一個目標奮勇地鬥爭下去,決不中途投降妥協,有些不徹底的革命者起初是參加鬥爭的,後來就“開小差”了。……魯迅痛恨這種人,同這種人做鬥爭,……(引向深入,銜接緊湊,分析深刻。)魯迅的第三個特點是他的犧牲精神。他一點也不畏懼敵人對於他的威脅、利誘與殘害,他一點不避鋒芒地把鋼刀一樣的筆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戰士的血痕中,堅韌地反抗著、呼嘯著前進。魯迅是一個徹底的現實主義者,他絲毫不妥協,他具備堅決的心。他在一篇文章裏主張打落水狗。……他主張打到底。他一點沒有假慈悲的偽君子的色彩。現在日本帝國主義這條瘋狗,還沒有被我們打下水,我們要一直打到它不能翻身,退出中國國境為止。我們要學習魯迅的這種精神,把它運用到全中國去。(把學習魯迅同反擊日本侵略鬥爭聯係起來,升華了主旨,推向了高潮。)綜合上述這幾個特點,形成了一種偉大的“魯迅精神”。魯迅的一生就貫穿了這種精神。所以,他在文藝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隊伍中是一個很優秀的很老練的先鋒分子。我們紀念魯迅,就要學習魯迅的精神,把它帶到全國各地的抗戰隊伍中去,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奮鬥。(總括前文,重申主旨,號召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