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成(1837年—1862年6月4日),廣西藤縣人,是太平天國後期重要將領,驍勇善戰,被封英王。原名陳丕成,洪秀全賜名玉成。他兩眼下有痣,遠望如四眼。1862年為太平天國叛徒苗沛霖誘騙中計,解送清營。在敵人麵前大義凜然,堅貞不屈,慷慨就義,年僅26歲。
太平天國著名的軍事家、統帥。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鹹豐三年(太平天國癸好三年,1853年),隨軍西征。次年攻武昌,率500勇士縋城而上,大隊繼進,攻克該城。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統陸軍後十三軍和水營前四軍,轉戰湖北﹑安徽等地。他治軍嚴整,驍勇富謀略,善築壘圍攻﹑抄襲後路以及於收隊時殺回馬槍,故有“三十檢點回馬槍”之諺。六年春,鎮江被困,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因內外音訊不通,即帶壯士數人乘船舍死衝入鎮江,與守將約定內外夾攻,遂大敗清軍,解鎮江圍,並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和李秀成等同主軍政,力挽危局。八年夏,與李秀成會於安徽樅陽鎮,商定共解京圍大計,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馳援廬州(今合肥),在三河之戰中,以迂回包抄戰術斷敵退路,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征蘇州﹑常州。時湘軍四路東下,安慶被圍,他注重上遊,力主先救安慶。秋,太平軍計分兩路,合取湖北,迫敵回救。他率大軍趨北路,於次年二月進抵湖北黃州(今黃岡),因受英國侵略者的阻撓和南路李秀成誤期,未能合取武昌,遂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八月,安慶陷落,陳玉成退守廬州,受嚴責革職。同治元年(太平天國壬戌十二年,1862年)春,派部將陳得才等率師去陝西等地招兵,廬州守軍兵單被圍急。四月,率部突圍,走壽州(今安徽壽縣),為叛徒苗沛霖誘捕,解送清營。在敵人麵前大義凜然,堅貞不屈。五月初八,在河南延津縣慷慨就義,年僅26歲。
人生經曆:
陳玉成出生於1837年,原名丕成。廣西藤縣客家人(一說桂平),祖籍廣東翁源縣。他出身貧農。幼時父母雙亡,依靠叔父生活。
1851年,十五歲的陳玉成隨叔父陳承熔參加了金田起義。他在童子軍中表現極為出色,苦練一身好槍法。不久便當上了童子軍的首領。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定都天京後,他被提升為“左四軍正典聖糧”,主管軍糧。
1854年6月,西征軍進取武昌,由於清軍頑抗,久攻不下。陳玉成“舍死苦戰,攻城陷陣,矯捷先登”,他親率五百“天兵縋城而上,以致官兵潰散,遂陷鄂省”。十八歲的陳玉成在奇襲武昌的戰鬥中,表現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為殿右三十檢點(三十八指揮,位在丞相以下),統領後十三軍及水營前四軍。因他槍法高強,“三十檢點回馬槍”的美稱已是婦孺皆知了。在西征戰場上,陳玉成所向皆捷,10月武昌失守,退守薊州,後隨全軍退出湖北。
1855年1月-2月太平軍在湖口,九江先後大敗湘軍水師,擄曾國藩座船,陳玉成奉命隨秦日綱,韋俊部趁勝挺進湖北,攻取武漢。4月3日隨秦日綱韋俊攻克武昌。
1856年又提升為冬宮下丞相。同年,隨燕王秦日綱去救援鎮江,為清兵所拒,雙方相持不下,為解救鎮江之圍,陳玉成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坐一小舟,舍死直衝到鎮江,和守將吳如孝取得聯係。陳玉成、吳如孝會同秦日綱內外夾擊清軍,清將吉爾杭阿被殺得大敗,遂解鎮江之圍。緊接著太平軍雲集天京周圍,乘勝力拔清軍“江南大營”。在石達開、秦日綱等各路大軍配合下,陳玉成率部參加了曆時四晝夜的激烈戰鬥,清軍統帥向榮敗逃丹陽,自縊而死。之後,與李秀成合作救瓜洲,克揚州。江南大營的被摧垮,解除了威脅天京長達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並使太平天國在軍事上處於全盛時期。6月奉詔回天京配合石達開所部解天京之圍。解圍之後,與李秀成等奉命進攻句容。9月天京事變爆發,楊秀清及部署兩萬餘人先後被殺。12月石達開回京主持軍政。因內訌元氣大傷,此後一段時間內太平軍戰略以穩守為主,唯陳玉成與李秀成奉命自安徽一帶發起局部反攻。
1856年天京事變後,為了扭轉危局,太平天國將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洪秀全自任軍師,總理國政,積極著手組建新的領導核心。
1857年1月--5月與李秀成在樅陽商議配合作戰事宜後,先後克無為,廬江,舒城等地,5月,戰線由安徽推進至湖北,又連克黃梅,廣濟,薊州,薊水,羅田。10月被封為又正掌率,成天豫。
在1858年恢複了五軍主將製,陳玉成為前軍主將。
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約集太平軍各地守將大會於安徽樅陽,製訂粉碎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製止清軍進攻天京的作戰方案。會後,陳玉成部由潛山過舒城,占廬州,9月直逼滁州烏衣。在這裏與李秀成部會師。太平軍奮力合擊清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和蒙古都統勝保。為了消滅清軍主力勝保的騎兵,陳玉成部署了一支伏兵刀牌手。25日,勝保騎兵來犯,橫衝直撞,氣勢洶洶,刀牌手一躍而起衝入敵陣,盾牌護身,刀削馬足,殺得敵人人仰馬翻,勝保落荒而逃。緊接著一舉攻下浦口,殲敵一萬餘人,使得德興阿付出巨大代價。陳玉成、李秀成乘勝分兵橫掃蘇北戰場,各路敵兵,望風潰散。浦口一役的勝利,摧毀了江北大營,解除了敵人截斷天京供應的威脅,緩和了天京危機,使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後的被動局麵開始扭轉,軍威得到了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