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明朝抗倭名將總督兵部尚書——胡宗憲(1 / 3)

胡宗憲(1512—1565年),漢族。字汝貞,號梅林,徽州績溪(今屬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將。萬曆十七年(1589),禦賜歸葬故裏天馬山,諡號襄懋。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2]—1565年11月25日),字汝貞,號梅林,明代南直隸徽州府績溪(今安徽績溪)人。正德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出生於績溪縣華陽鎮龍川村。

  嘉靖十七年(1538)進士。曆任益都(今屬山東)、餘姚(今屬浙江)知縣,後為湖廣道禦史,禦史巡按宣府、大同,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禦史。

  嘉靖三十四年擢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巡撫浙江。三十五年擢兵部右侍郎兼僉都禦史、浙、閩總督,誘降並殲滅倭寇的徐海,陳東,葉麻,辛五郎等部。三十九年以平海盜汪直功加太子太保,晉兵部尚書。

  嘉靖四十一年十一月被逮捕入獄,次年春被革職還鄉。嘉靖四十四年三月,再次對在家已兩年的胡宗憲以所謂“妄撰聖旨”問罪。十月,押赴至京,十一月初三,死於獄中,終年五十四歲。

  七年後的隆慶六年,胡宗憲得以平反昭雪,並錄平倭功勳入國史。萬曆十七年賜諡“襄懋”。

  胡宗憲從四十四歲到五十歲短短的六年間,以他的雄才大略,至嘉靖四十一年,取得了抗倭鬥爭前所未有的勝利,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開始剿滅福建的倭寇,他為大明社稷立下了赫赫的戰功。

  戚繼光是他一手培養的抗倭名將,曆史學家稱“沒有胡宗憲,就沒有戚家軍”。沈明臣、文征明、徐文長等一大批著名畫家、文學家投奔到他的麾下,成了他的幕僚、智囊團。胡宗憲著有《籌海圖編》十三卷,書中對浙江沿海的地形、防務、戰具、戰事描述甚詳。

  胡宗憲身上集中了諸多古代儒將的優點,徐文長在《徐渭集》中將他喻為明代的“郭子儀”、“李愬”。胡宗憲善於用人,精通謀略,衝鋒陷陣,冒死報國,功績在主持抗倭的諸位大員中當推第一,為中國人民反對外來勢力侵擾做出了傑出貢獻,作用頗大。其次,海禁解除,對外貿易益愈活躍。另外,國防得到鞏固,為抗倭戰爭勝利,他憂勞國家,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人物生平

  出生

  胡宗憲作為龍川胡氏的第三十四代孫,自出生起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其父胡尚仁,善於治家,家境殷實。其母方氏,出身書香門第,知書達理。胡宗憲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稍長,他的父母不惜出重金聘名師教授。胡宗憲聰明好學,對於兵法謀略之類的書尤其用心,唯獨在科舉功名上沒有興趣。這讓他的父母大為傷心。後在其父苦苦規勸下,胡宗憲才有所收斂,專心科舉。嘉靖七年(1528),胡宗憲成為績溪縣學庠(xianɡ)生。嘉靖十三年(1534),胡宗憲鄉試中舉。嘉靖十七年(1538),胡宗憲考中進士。此時距他的曾叔祖胡富考中進士正好是一個甲子,整六十年。後胡宗憲累官至兵部尚書。至今,在安徽績溪的龍川村(現為大坑口村)村頭還矗立著頌揚他們事跡的“奕世尚書坊”,“奕世”就是代代相傳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籍貫正是安徽績溪龍川村,正是胡宗憲一族。

  初綻

  胡宗憲考中進士後,被安排在刑部觀政,學習政務。從此,胡宗憲開始了仕途生涯。嘉靖十九年(1540),胡宗憲被授官為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的縣令。上任後,他就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才幹。他先組織廣大人民撲滅多年不遇的旱蝗之災,後又對益都當地的強盜進行招降。盜賊在益都為害多年,胡宗憲用安撫勸降之策,不僅使群盜解散,還將其中可用的千人左右,編為義軍。胡宗憲日後抗擊倭寇的文韜武略,在治理益都時就已初步展現。

  發展

  嘉靖二十一年(1542)四月,胡宗憲母親去世,他奔喪回績溪故裏。兩年後,其父胡尚仁也因病去世。胡宗憲前後在家鄉為父母守孝長達五年。在這五年中,他刻苦攻讀《大學衍義》、《武經七書》等書,學識大為長進,為日後大展宏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胡宗憲進士出身,先任益都知縣、餘姚知縣,後以禦史巡按宣府、大同等邊防重鎮,整軍紀,固邊防,為明王朝的邊疆穩定作出了貢獻。嘉靖三十年(1551),胡宗憲又巡按湖廣,參與平定苗民起義。在胡宗憲踏入仕途這十多年裏,他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來,政績顯著。他的從政經驗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四月,世宗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禦史。

  平倭

  元末明初,島國日本由於多年的戰亂(日本的南北朝時代),使得很多戰敗的將領、武士和破產的農民等無以謀生,紛紛逃亡海上。同時,原本統治江浙一帶的張士誠、方國珍部在被朱元璋打敗後,其殘餘力量流竄到海上,還有兩國的不法商人也夾雜其中。這樣,幾股勢力互相勾結,形成龐大的海盜集團。他們經常對明國沿海地區進行瘋狂的侵擾和搶劫,這就是所謂的“倭患”。東南沿海地區的百姓備受其苦。到了嘉靖時期,倭患已經愈演愈烈。

  嘉靖二年(1523),日本二批使臣前後來華朝貢貿易,因市舶司的太監對待不公,互爭貢使資格,引發大規模的仇殺,史稱“爭貢之役”。此後不久,明朝罷市舶司,並嚴申海禁。正常的貿易渠道被堵死,在暴利的誘惑下,更多的亡命之徒鋌而走險,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嘉靖年間,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驟然加劇,而浙江和南直隸為甚,沿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在此背景下,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禦史,可見朝廷對他寄予厚望。胡宗憲也感到責任重大,臨行前立下誓言:“我這次任職,不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上任伊始,胡宗憲針對轄區內明朝官兵紀律鬆弛、軟弱渙散的積弊,以嚴明賞罰為手段,大力進行整頓。通過胡宗憲的努力,明朝官兵的軍容、軍紀有了改觀,士氣也逐漸有所恢複。

  不久,工部右侍郎趙文華受內閣首輔嚴嵩的推薦,以祭海神的名義,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軍務。趙文華是嚴嵩的義子,為人奸詐驕橫。他排擠、陷害忠良,浙江總督張經、浙江巡撫李天寵都先後因其陷害而被殺。如何和這種人搞好關係而不致於誤了正事,胡宗憲對此非常清楚。因此在與趙文華共事的過程中,胡宗憲謹慎小心,有時甚至行事圓滑,最後不僅沒有受到趙文華的阻撓,還得到了後者的讚賞。在趙文華的大力推薦下,世宗很快就擢升胡宗憲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禦史,又加直浙總督,總督浙江、南直隸和福建等處的兵務。此時,胡宗憲可以調遣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所掌握的權力要比一般總督大得多,他兒子和他因此也較貪。

  胡宗憲知道自己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他一方麵招攬、重用各種傑出的人才,如重用俞大猷、戚繼光等名將,把頗負盛名的文人徐渭招到自己的幕府中來;另一方麵,有驍勇善戰的將領,還得有訓練有素的士兵,胡宗憲支持部下練兵,其中成就最大者當屬戚繼光訓練的戚家軍,後來發展為抗倭主力軍。在胡宗憲的抗倭鬥爭中,最能表現其才幹、最有影響的兩件事情就是他與兩大倭寇首領王直、徐海的鬥智鬥勇,在此,不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