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217年),字孔璋,廣陵射陽(今江蘇寶應,一說鹽城鹽都區大縱湖)人。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之一。
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
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
董卓肆虐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曆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之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陳琳在漢靈帝時,為國舅、大將軍何進的主簿,他的政治見解頗為高明。當時,宦官擅權,何進欲誅宦官,太後堅決反對,何進欲召集地方豪強,引兵來京城鹹陽,以此恫嚇、劫持太後。陳琳力諫,他對何進說:“《易》稱‘即鹿無虞’,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誌,況國家大事?”他反複勸戒:您掌握著國家兵權,總攬著皇威,整肅朝綱,是很容易辦到的事。而現在,您放棄有利的條件不去做,反而召集地方諸侯豪強進京恫嚇太後達到整肅朝綱的目的,無異於引狼入室,功必不成,隻會造成國家大亂。可是,何進不聽勸諫,一意孤行,堅持從地方引兵入京脅逼,結果不出陳琳所料,地方實力派董卓率兵進京,自立為太師,廢少帝,立獻帝,社會動亂四起,加快了東漢王朝的覆滅。何進也在亂中被殺。
何進死後,陳琳避難依附於另一個地方實力派袁紹。公元196年,曹操派兵圍攻臧洪的盟友張超於雍邱。此時,任袁紹東郡守的臧洪“徒跣號泣、求救於袁紹”,袁多與曹操新和,不予救兵,雍邱被攻破,張超自刎於城上。於是臧洪義憤填膺,與袁紹對抗。袁紹派兵攻打,可“曆年不下”,而臧洪以弱兵敵強,抱必死打算,誓守窮城,戰鬥到底。見此情景,此時,也在袁紹帳下效力的陳琳,感到事態嚴重,連忙寫信“譬洪,責以恩義,喻以禍福”。臧洪特意回信故人,《後漢書·臧洪傳》,作了全文抄錄,這裏不一一贅說。
袁紹敗後,他又歸附曹操。曹操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軍國書檄多琳所作,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大業作出了貢獻。總的看來,陳琳的政治主張,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統一,有利於安定社會秩序,安定人心,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陳琳詩、文、賦皆能。詩歌代表作為《飲馬長城窟行》,描寫繁重的勞役給廣大人民帶來的苦難,頗具現實意義。全篇以對話方式寫成,樂府民歌的影響較濃厚,是最早的文人擬作樂府詩作品之一。散文除《為袁紹檄豫州文》外,尚有《為曹洪與世子書》等。他的散文風格比較雄放,文氣貫注,筆力強勁,所以曹丕有“孔璋章表殊健”(《又與吳質書》)的評論。辭賦代表作有《武軍賦》,頌揚袁紹克滅公孫瓚的功業,寫得頗為壯偉,當時亦稱名篇。又《神武賦》是讚美曹操北征烏桓時軍容之盛的,風格與《武軍賦》相類。陳琳在漢魏間動亂時世中三易其主,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他對功名的熱衷。這種熱衷也反映在他的作品中。與“七子”其他人相比,他的詩、賦在表現“立德垂功名”一類內容上是較突出的。
陳琳著作,據《隋書·經籍誌》載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詩《飲馬長城窟行》
《飲馬長城窟》。水寒傷馬骨。往謂長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舉築諧汝聲。男兒寧當格鬪死。何能怫鬱築長城。長城何連連。連連三千裏。邊城多健少。內舍多寡婦。作書與內舍。便嫁莫留住。善侍新姑嫜。時時念我故夫子。報書往邊地。君今出語一何鄙。身在禍難中。何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舉。生女哺用脯。君獨不見長城下。死人骸骨相撐拄。結發行事君。慊慊心意關。明知邊地苦。賤妾何能久自全。
詩
高會時不娛。覊客難為心。殷懷從中發。悲感激清音。投觴罷歡坐。逍遙步長林。蕭蕭山穀風。黯黯天路陰。惆悵忘旋反。歔欷涕沾襟。
詩
節運時氣舒。秋風涼且清。閑居心不娛。駕言從友生。翱翔戲長流。逍遙登高城。東望看疇野。回顧覽園庭。嘉木凋綠葉。芳草纖紅榮。騁哉日月逝。年命將西傾。建功不及時。鍾鼎何所銘。收念還寢房。慷慨詠墳經。庶幾及君在。立德垂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