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91—172年4月17日),字伯始。南郡華容(今湖北監利)人,東漢末年大臣。曆事安帝、順帝、衝帝、質帝、桓帝、靈帝,為官三十多年,可謂六朝元老。他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主張“選舉人才,無拘定製。”在外戚梁冀專權時,與黃瓊一柔一剛,反對梁冀專權亂綱的行為。性格圓滑,京師為其作諺語道:“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官至太傅、錄尚書事,封安樂鄉侯。熹平元年(172年)卒,諡曰文恭。
胡廣博學多聞,“學究五經。古今術藝畢覽之。”他在前人學術成就的基礎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被人們讚譽為“文典甚美”,為後人研究漢朝官吏製度留下了寶貴資料。
人物生平
章奏第一
胡廣兩歲喪母,所謂“少孤貧,親執家苦”。母親黃氏去世後,胡廣的父親胡寵續娶了原配的妹妹為妻,生了兩個弟弟胡康和胡庚。
公元108年(永初二年),娶編縣舊族章氏之長女章顯章為妻。
胡廣成人以後,曾入郡府為散吏。二十七歲時,胡廣得到南郡太守法雄的舉薦,被舉為孝廉。到京師參加殿試,漢安帝親自主持考試章奏,以胡廣為天下第一。
曆職內外
此後僅一月,胡廣就被拜為尚書郎,五次升遷後擔任尚書仆射。漢順帝想要立皇後,但後宮的四位貴人都很得寵,於是想要交給眾臣議論此事。胡廣與尚書郭虔、史敞上疏,推薦梁貴人,順帝同意,遂立其為後。
尚書令左雄想要修改察舉製度,規定參試年齡一定要四十以上,而儒者考核經學,文吏考核章奏。胡廣再次與郭虔、史敞上書駁斥,但意見未被采納。後來陳留太守一職空缺,史敞等人推薦由胡廣擔任。胡廣掌理樞機事務十年後,出任濟陰太守,因為舉官不實而被罷免。後複任為汝南太守,入朝拜大司農。
五卿七相
公元142年(漢安元年),升任司徒。
公元146年(本初元年),漢質帝被梁冀鳩殺。梁冀想要擁立年幼的蠡吾侯劉誌(即後來的漢桓帝),太尉李固與胡廣、司空趙戒共同勸諫梁冀。梁冀在朝會上恐嚇威脅百官,胡廣等人害怕,隻有李固與杜喬仍然堅持,於是被罷免,以胡廣代李固為太尉,錄尚書事。不久,李固被梁冀陷害下獄,臨死前寫信斥責胡廣、趙戒沒有堅持正義,胡廣看完信後慚愧不已,對天感歎流淚。
同年,劉誌即位,胡廣因擁立之功,封爵安樂鄉侯。後來因疾病而遜位。又拜司空,再次遜位後告老致仕。不久以特進身份征拜為太常,遷任太尉,再以日食而免。複任太常,拜太尉。
公元159年(延熹二年),梁冀被誅殺,胡廣與司徒韓演、司空孫朗因為不保衛皇宮,被剝奪爵土,免為庶人。後又被拜為太中大夫、太常。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複拜為司徒。
公元168年(建寧元年),漢靈帝立,胡廣與太傅陳蕃共同錄尚書事,複封安樂鄉侯。因病乞求遜位。適逢陳蕃遇害,於是以胡廣代為太傅,總錄尚書事。
胡廣當時已經八十歲了,但還是心力有餘,練達明事理。侍奉繼母孝順,從不說自己年老。繼母去世後,在服喪期間,沒有做出不合禮儀的事情。
自從胡廣進入仕途後,雖多次被罷官免職,或因病辭職,但朝廷總是對他“禮任甚優”,每次都是“未嚐滿歲,輒複進升。”居朝為官五十多年,居公相位三十多年,曆事安、順、質、衝、桓、靈六位皇帝。“五作卿士,七蹈相位,三據塚宰”,可謂顯赫一時。
公元172年(熹平元年)4月17日,胡廣在京師洛陽太尉府去世。靈帝痛悼,親自安排喪葬事宜,詔五官中郎將持節奉冊,贈以太傅安樂鄉侯印綬,給官署專製梓楠棺木,賜絲帛含斂之備,賜葬洛陽原陵光武帝墓地,諡號文恭,允諾其子孫一人世襲郎中爵位。自去世後的追贈及葬禮規格,從東漢複興之後,沒有一位人臣能夠與其相比。
公元177年(熹平六年)丁巳,漢靈帝思感舊德,命畫師繪製胡廣和太尉黃瓊的畫像,懸掛在宮內,詔蔡邕撰頌。蔡邕奉詔撰寫的《胡廣黃瓊頌》,也一同懸掛在宮內,供皇帝和百官瞻省。
個人作品
胡廣除著有《百官箴》四十八篇外,還作有詩、賦、銘等共22篇。
據《全後漢文》記載,胡廣還著有《漢官解詁》三卷,《集》二卷。另外還有《上書駁左雄察興議》、《諫探策立後疏》、《書》、《王隆漢官篇解詁敘》、《百官知箴敘》、《侍中箴》、《邊都尉箴》、《陵令箴》、《印衣銘》、《綬笥銘》、《征士法高卿碑》、《吊夷齊文》等作品言論。
人物評價
總評
胡廣以奉行中庸之道著稱,具有“性溫柔謹素,常遜言恭色”的性格,一生“體真履規,謙虛溫雅”、“柔而不犯,文而有禮,忠貞之性,憂公如家”。對其人評價應一分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