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國曆史上新朝國的建立者——王莽(3 / 3)

  公元6年,漢平帝因病醫治無效而崩,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於是擁立年僅兩歲的劉嬰(孺子嬰)為皇太子,太後王政君命王莽暫代天子朝政,稱“假皇帝”或“攝皇帝”(代理皇帝)。

  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發難安眾侯劉祟,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著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浩》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

  待王莽掃清了這些障礙,各種符命祥瑞紛至遝來,不斷有人借各種名目對王莽勸進。初始元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即新國始祖(新始祖),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王莽在朝野廣泛的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曆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

  王莽改製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並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采取了一係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複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複古西周時代的周禮製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製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製為名恢複井田製;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製,更改官製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隻求名目複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製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蕩。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對邊疆少數民族的境外政權也采取了一係列錯誤政策。他脅迫羌人“獻”出青海湖一帶的土地設立西海郡,以便與國內已有的北海郡(國)、南海郡、東海郡合起來湊全“四海”。為了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製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於璽”,改授予“新匈奴單於璽”;甚至將匈奴單於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失敗被殺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製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於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台。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斬其首,懸於宛市之中。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