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權在握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後王政君聽說皇帝駕崩,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後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隻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不久後,王太後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後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於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後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事事務。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隻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後,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元始一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後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隻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他,並不顧太後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後建議,王莽在假意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
王莽為了繼續獲取民心,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後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隻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代漢建新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複,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又不聽勸諫。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借此機會誣陷罪名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為了消除負麵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的長女王嬿成了漢平帝的皇後(後來封為黃皇室主)。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台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征至高無上禮遇的九命之錫。接著,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