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國曆史上新朝國的建立者——王莽(1 / 3)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中國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莽出身於西漢末年的王氏外戚,於公元9年,代漢而立,國號“新”,建元“始建國”。

  王莽實行了廣泛的社會改製。其中以解決土地和奴婢問題的“王田令”與“私屬令”為其核心內容。新莽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起義軍推翻新朝,王莽被殺。

  公元9年—23年在位。王莽自漢哀帝駕崩之後實際掌握朝政大權,至地皇四年覆滅,王莽在位共15年,前後執掌天下共20年之久,死時69歲,而新朝也成為了中國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同時也是一位在曆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古代史學家以“正統”的觀念,認為其是篡位的“巨奸”,但近代帝製結束之後,王莽被很多史學家譽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社會改革家”。

  人物介紹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漢朝荊州江夏郡新市(今湖北京山)人,建立新朝,即新始祖(在位時間:公元8年—公元23年),史書中也稱高皇帝、新始祖高皇帝、新太祖等。

  王莽祖上,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為田氏。

  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田代齊薑”。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係又經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

  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複姓陳。

  王莽幼年坎坷,父兄先後去世,由其叔父們撫養成人。青年時期,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尊敬長輩,被譽為楷模。而後王莽青雲直上,加官為大司馬,仕途平坦。

  西漢末期,社會矛盾激化,由於王莽在朝野素有威名,被視為挽救漢王朝的不二人選,權勢熏天。公元8年,王莽代漢建新,改元“始建國”。建國後,王莽試圖緩和社會矛盾,推行了一些列的改革措施,史稱“王莽改製”。

  但是,改革並沒有挽救危機,反而激化了社會矛盾,各地起義不斷。公元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在亂軍中被殺,享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少年楷模

  在王莽少年時期,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門一起生活。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家族,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的遺子,行為嚴謹檢點。對外結交賢士,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這個世家大族中的另類,幾乎都成為了當時的道德楷模,很快便聲名遠播。

  扶搖直上

  王莽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漢成帝建始十一年(公元前22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騎都尉及光祿大夫侍中。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他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太後的外甥淳於長發跡在先,地位超過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出過力,深受漢成帝信任,很快升為衛尉,掌管皇宮的禁衛,成為九卿之一。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於長應繼任大司馬。王莽為了扳到他仕途上的競爭對手,秘密地搜集了淳於長的罪行。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於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同時又說出淳於長與被廢皇後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後彙報,王太後讓成帝罷免了淳於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其殺死。

  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仆。次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後,他的祖母定陶國傅太後與丁皇後的外戚得勢,王莽隻得卸職隱居於封國(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其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地責罰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期新都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複出,漢哀帝隻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後,但沒有恢複其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