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子餘說:“田常不敢作亂,他是要為國除害。”簡公才停止了。
田常出宮後,聽說簡公發怒,恐怕自己要被殺,想出外逃亡。田子行說:“遲疑不決,是事業的大敵。”
田常於是攻擊子我。子我率領他的部下進攻田氏,不能取勝,隻能外出逃亡。田氏的部下追趕並殺死了子我和監止。
簡公出逃,田氏的部下追到徐州把簡公捉住了。簡公說:“早聽禦鞅的話,也不會受到這樣的災難。”田氏的部下恐怕簡公恢複君位後會殺他們,就把簡公殺了。簡公即位四年被殺。於是田常讓簡公的弟弟驁即位,這就是平公。
平公即位後,任田常為宰相。
田常殺了簡公以後,害怕各國諸侯聯合誅殺自己,就把侵占魯國、衛國的土地全部歸還。西邊同晉國、韓氏、魏氏、趙氏訂約,南方與吳國、越國互通使臣,建立功德,施行賞賜,親近百姓,因此齊國重又安定。
田常對齊平公說:“施行恩德是人們所希望的,由您來施行;懲罰是人們所厭惡的,請讓臣去執行。”這樣做了五年,齊國的政權就都歸田常把持了。於是田常把鮑氏、晏氏、監止和公族中較強盛的全部誅殺了,並分割齊國從安平以東到琅邪的土地,作為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比齊平公享有的鄰地還要大。
還有一個故事,說的是田常打算在齊國造反,忌憚高固、國佐、鮑叔牙、晏嬰四大家族的勢力,所以調動軍隊打算討伐魯國。
孔子聽說後,對他的弟子說:“魯國,是我們祖先的墳墓所處的地方,是我們的祖國,國家如此為難,你們為什麼不采取行動呢?”子路請求出使齊國,孔子阻止了他。子張、子石也請求前去,孔子沒有答應。子貢請求前去,孔子準許了。
子貢複姓端木,原名端木賜,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魯、衛兩國之相。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春秋末期衛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浚縣)人。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且列言語科之優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於雄辯,且有幹濟才,辦事通達。他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
子貢出發,到了齊國,對田常說:“你討伐魯國是錯誤的。魯國,是很難討伐的國家,它城牆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小又窪,它的國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虛偽而且沒有用處,它的軍民又都討厭戰爭,因此不能和路過作戰。您不如去討伐吳國。吳國,城牆又高又厚,土地又廣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衣食豐盛,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吳國,又派賢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討伐。”
田常勃然大怒說:“你說的困難的,是別人認為容易的;你說的容易的,是別人認為困難的:你告訴我這些話,為什麼?”
子貢說:“我聽說,國內有憂患的就攻打強國,國外有憂患的就去攻打弱國。如今您的憂慮在國內。我又聽說您有三次受封的機會都沒有成功,是因為有大臣不擁護你。如今您打敗魯國來擴大齊國的國土,通過戰爭取勝來淩駕國君,通過打敗魯國來贏得大臣們的尊重,但是您的戰功起不了作用,而且會更加被國君疏遠。因此你對上淩駕國君,對下脅迫群臣,再求成大事,太難了。君主驕橫就會脅迫下臣,下臣驕縱就威脅君主,因此你是對上和國君有隔閡,對下和大臣有爭鬥。這樣,您在齊國立足就很危險了。所以說不如討伐吳國。討伐吳國取得不了勝利,士兵在國外戰死,大臣在內部空虛,因此你在上就沒有了強大的大臣作為政敵,在下就沒有士兵百姓的反對,孤立國君控製齊國的就隻有您了。”
田常說:“很好。就算這樣,我的軍隊已經向魯國進發了,再調轉去攻打吳國,大臣們懷疑我,怎麼辦?”
子貢說:“您先按兵不動,不要對魯國開戰,請讓我去出使吳國,勸說吳王救援魯國並討伐齊國,您因此帶兵和吳國交戰。”田常答應了,讓子貢出使南方的吳國,去見吳王。子貢輕而易舉緩和了齊與魯國的矛盾,而轉嫁給南方的吳國了。
宰相田常,運用手中的權力,舉國挑選身高七尺以上的齊國女子做後宮姬妾,姬妾達一百多人,並且讓賓客侍從隨便出入後宮,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的時候,姬妾生下七十多個兒子。
田常去世後,他的兒子襄子田盤接替他的職位,任齊國宰相。田常的諡號是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