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中國秦朝太史令著名書法家——胡毋敬(1 / 2)

胡毋敬,又作胡母敬,姓胡毋,(胡毋雖為複姓,起於胡姓。)是中國秦朝人物,擔任太史令。

  在秦始皇統一規範文字的過程中,李斯將小篆的形體的開體與寫法製定以後,為了推廣到全國,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以小篆編寫書籍。胡毋敬作七章《博學篇》,文字采用《史籀篇》(大篆作品,啟蒙讀物),結構卻略有不同,後世稱為秦篆,即小篆。

  書法貢獻

  胡毋敬,秦櫟陽獄吏,後為太史令。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雲:“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也。”;北魏王愔《古今文字誌目》中卷列秦,漢,吳五十九人,中有胡毋敬。唐張懷瓘《書斷》卷中《妙品》亦謂胡毋敬“博識古今文字,亦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學篇》七章,覃思舊章,博采眾訓。”對創造小篆作出一定的貢獻。作品無考。

  胡毋敬本為秦櫟陽獄吏,後為太史令。博識古今文字,與李斯、趙高共同省改大篆成為小篆書體,作《博學篇》。在創製小篆並使之規範化的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秦朝時期,由丞相李斯編的《蒼頡》,中書令趙高編的《爰曆》,太史令胡毋敬編的《博學》,都是用法定的小篆字體編寫的字書。這些字書同時教授字體和語法,也成為當時蒙童讀書識字的標準版本。西漢初,鄉裏的書師將秦代的三種識字課本《蒼頡》、《爰曆》、《博學》合並為《蒼頡篇》。此後,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元帝時史遊作《急就篇》,成帝時李長作《元尚篇》。王莽當政時,揚雄作《訓纂篇》。總的來看,魏晉以前所有的蒙學教材基本上都是字書,以提供標準字體為主,兼作識字教材。這些字書基本上都佚失了,現僅有《急就篇》保存完整。

  秦代書法家

  胡毋敬,本櫟陽(今陝西省臨潼東北)獄吏,後官太史令,博識古今文字,覃思舊章,博采眾訓,參與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有《博學篇》7章,是全國統一的識字課本,已佚。字跡今不傳。

  《博學篇》中書法體小篆是指秦朝的八體,胡毋敬開創的小篆書體,對後世影響很大,被尊稱為我國曆代書法家之一。

  胡毋敬-書法小篆——秦八體之一

  胡毋敬作《博學篇》,使小篆成為全國通行字體,小篆是指秦朝的八體,指的是八種書寫的字體。:

  1、大篆:是周宣王時太史籀寫的十五篇文字。一名籀文,則是據寫者之名而稱的。據段注,則含古文在內(見《說文》頁七六六)。

  2、小篆:即秦朝李斯、趙高、胡毋敬據大篆而省改,分別寫成《倉頡》、《爰曆》、《博學》篇,字體有別於大篆,所以稱小篆。又一名秦篆,那是因為這些字形都是秦時人創的,並且通行於當代,所以稱為秦篆。

  3、刻符:是刻在符節上的字體。

  4、蟲書:是寫在旗幟或符節上的字體。因這些字體有的像鳥,有的像蟲,而鳥也稱羽蟲,所以稱為蟲書。

  5、摹印:是寫刻在印材上的字體。印材有大小,所以在寫刻之前必須先予規畫,這就為什麼稱「摹印」的道理。這種字體的特徵是屈曲縝密。

  6、署書是題在匾額上的文字。

  7、殳書是鑄在兵器上的文字。殳是一種兵器。

  8、隸書是由秦始皇命下杜(今陜西省長安縣南)人程邈所作。這種字體書寫便捷,輔助篆書的不及。

  生平事跡

  關於胡毋生的事跡,《漢書·儒林傳》說:胡毋生字子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為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胡毋是複姓,“毋”字有的本子作母,(史記·儒林列傳>司馬貞<索隱>雲:“毋音無。”<漢書>作“胡母”也應讀毋。秦有太史令胡毋敬,後漢時有胡毋班均是。據後漢戴宏(公羊序>雲:“子夏傳與公羊高,高傳與其子平,平傳與其子地,地傳與其子敢,敢傳與其子壽,至漢景帝時,壽乃與弟子胡毋子都著於竹帛。”(《春秋公羊傳·何休(公羊解詁序)>徐彥疏引)公羊學在公羊壽、胡毋生之前都是口耳相傳,到漢景帝時乃由公羊壽與胡毋生著於竹帛,才有定本的(春秋公羊傳>,可見胡毋生對公羊學的建立貢獻是很大的。

  胡姓出自舜帝姚重華的33世嫡長孫的陳胡公媯滿,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西周初年,帝舜的後人媯滿受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有陳國,候爵,胡公滿因此又稱陳公滿、陳胡公、胡公滿。據史籍《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公滿是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孫,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姬發將長女太姬嫁給他,成為周武王的東床快婿,並賜封為陳侯。媯滿在高壽而逝後諡號為“胡公”(“胡”古意“長壽”),稱胡公滿。胡公乃是他在西周所得的諡號。公為爵位,而姚是舜所得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