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收到了最後通諜也不禁有點傻了,看這意思,倒幕聯盟完全就沒把米澤、仙台兩藩當一回事,根本不擔心他們會倒向幕府那一邊去的樣子。
而幕府方麵得知了這一情況之後,也馬上翻了臉,聲稱米澤、仙台兩藩必須先出兵,等仗打完以後才能領地。因為原來是賣方市場,兩家競拍,一個爭一個搶才有意思,是顆草也當塊寶了,而現在一方聲明棄權,另一方沒了競爭對手,當然也就不鳥你了。
這下上杉剛憲和伊達綱宗也徹底蒙了,怎麼一下子風向就變了,自己從搶手貨變了甩賣價。雖然從現在的形勢來看,兩人都認為倒幕聯盟的贏麵略大一些,而幕府一方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但現在倒幕聯盟完全不拿他們當一回事的態度,也讓兩人覺得去了也沒多大意思,可能還要受氣。但倒幕聯盟的這種態度,是不是說明他們對這一仗己經穩超勝券了呢?因此讓他們馬上就做出選擇來,也確實是很頭疼。
伊達綱宗心裏也十分鬱悶,為什麼這一手左右逢源,老爹能玩得很閃,到自己手裏就玩不轉了呢?其實伊達綱宗不明白,在關原合戰之前,德川、豐臣雙方的實力相當,都沒有絕對的取勝把握,因此都希望拉隴老獨眼龍,才給伊達政宗許以種種好處,而現在的局麵不同,中華軍認為自己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無視米澤、仙台兩藩會倒向幕府的那一方去,自然也就失去了左右逢源的基礎。
而酒井忠勝可沒有空管伊達綱宗的想法,他本來也沒有指望米澤、仙台兩藩能加入幕府,隻要不加入倒幕聯盟一方就行了,而現在看來,倒幕聯盟根本就看不上這兩個藩,那麼自己又幹嘛要哄著他們玩。
到是天皇的詔書,正式站到倒幕府的那一方,也確實令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非常頭疼,雖然說天皇早己經沒有了實權,就是個牌位,但牌位也有牌位的用處,天皇畢竟還是日本的精神像征。如果是在中華軍剛剛踏上曰本島的時候,天皇下這份詔書當然沒有用,但現在不同了,因為中華軍挾持著盡占關西地區的威勢,再加上天皇的詔書,在軍事政治兩個層麵上,對徳川幕府的打擊還是相當大的。有不少大名就拒絕了徳川幕府的命令,保持中立。
因此酒井忠勝和保科正之也緊急協商,又派人到各大名那裏去解釋,這份詔書是中華軍脅迫天皇發布的,並不是天皇的本意,仍然要求各大名出兵,同時又加上了一條理由:上洛,解救天皇。
其實不用他們說,也有不少大名看得出來,這份詔書肯定不是天皇的本意,但有一些大名本來就不願出兵,正好拿來作借口,也有少數大名認為這就是天皇的本意,說明天皇是看好中華軍,因此也拒絕拒出兵。
不過總體來說,絕大多數的大名還是向著德川幕府,畢竟在現在的曰本大名中,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占了大多數,因此經過了一個多月的集結,一共有一百八十八位大名加入了德川幕府的陣營裏,加上幕府本身的人馬,一共聚加了兵力約有三十七八萬餘眾。
但仍然還是另有近六十個大名都選擇中立,靜觀雙方的成敗。
當然和倒幕聯盟相比,雙方的大名人數和兵力並不成匹配,這是因為當然德川家康在分封大名的時侯,是做了精心的安排,對外樣大名是以安撫為主,因此他們的封地比較高,其中不乏四五十萬石的大名;而對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則封得比較低,普通都在五萬石以下,像譜代大名中的代表,德川四天王的領地都不超過五萬石。但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可以在幕府出任官職,地位尊貴,作為彌補。
因為按德川家康的想法,譜代大名和親藩大名是幕府的主要支持力量,但他們的封地少,因此就必需依靠幕府,也沒有反叛的能力,而他們的政治地位高,可以幫助幕府監視管理其他的大名,一舉兩得。隻是沒想到會發生現在情況。
但就是這樣,徳川幕府集結的兵力也不算少了,畢竟曰本才多大點地方,有多少人口。在關原合戰、兩次大阪之戰,徳川軍最高也不過就出動了三十萬人馬。
於是酒井忠勝決定,留下保科正之和五萬人馬守衛江戶,自已帶領其餘的三十二萬多人馬,趕赴尾張,與中華軍決戰。
如果您覺得《龍嘯大明》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0/978/ )